我去年帮荣耀操东南亚手机市场的时候,踩过个**特别实在的坑**——一开始我跟很多人想的一样:“东南亚穷,肯定卖低价机最赚”,结果差点把高端机砸手里。今天我把这段“从坑底爬上来”的过程拆解成**边做边讲的实战步骤**,就算你没碰过跨境营销,也能听懂到底怎么避坑。
一、一开始我犯了个“想当然”的错:以为“便宜=好卖”,结果栽了
刚接项目时,我翻了份东南亚手机市场的Excel数据——中低端机(1000-1500元)占了60%的销量,立刻拍板:“就主打这部分!”于是选了3款低价机,投了Facebook广告,话术全是“全网最低,1099元就能买智能手机”。
结果卖了半个月,问题来了:
– 低价机确实卖了点,但**增长特别慢**——竞品也在打价格战,你降50,他降100,根本没优势;
– 我们推的高端机(2500-3000元)**根本没人问**,经销商跟我说:“顾客看到价格就摇头,说‘花3000买手机?不如买台二手电脑’”。
直到我跟当地一个经销商吃饭,他的话点醒了我:“你以为我们不想卖高端机?但顾客问的是‘这手机能连续用12小时吗?’‘拍夜市的照片清楚吗?’,你们的宣传里没说这些,只说‘高端’,谁愿意花冤枉钱?”
哦,原来我犯了最傻的错:**只盯着“低价”,没盯着“顾客需要什么”**——就像你卖奶茶,只说“便宜”,但有人想要“料多”“不甜”,你没满足,再便宜也没用。
二、我用4步把局面掰回来:像“调奶茶配方”一样改策略
后来我把整个流程拆成**“找需求→定价格→让经销商愿意卖→盯着数据调”**四步,每一步都踩过坑,也每一步都补了漏洞。
步骤1:别光看“销量占比”,先搞懂“顾客到底要什么”——我是怎么从“拍脑袋”变“找真相”的?
之前我犯的最大错是**“只看数据,不看背后的人”**。后来我换了个玩法:
– 先去东南亚的电商平台(比如Lazada、Shopee)翻了**1000条顾客评论**——发现好多人问“续航能撑1天吗?”(东南亚部分地区停电频繁)、“拍夜景清楚吗?”(年轻人爱发Facebook动态)、“有没有防水?”(热带多雨);
– 再找了5个当地经销商聊天——他们说:“其实很多顾客问高端机,但一听到价格就走,不是买不起,是觉得‘花3000块买个手机,值吗?’”
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:**低价机是“走量”,但高端机是“赚利润”,关键是要让顾客觉得“高端机的功能配得上价格”**。
于是我立刻调整策略:
– 低价机保留,但加了“续航18小时”的功能(针对停电问题);
– 高端机(2500-3000元)重点突出“夜景拍照”“防水”“15分钟快充”——这些都是当地顾客**真的需要,但低价机没有的功能**。
步骤2:高端机不是卖不动,是“价格没让顾客觉得值”——我是怎么调定价的?
一开始高端机定了3299元,结果经销商反馈:“顾客看了价格就摇头,说‘比竞品贵500,凭什么?’”
我赶紧做了件事:**把高端机的“价值”具象化**——
– 先查竞品:同款高端机卖2899元,但没有“防水”功能;
– 再改定价:把我们的高端机降到2999元(比竞品贵100,但多了防水);
– 改宣传素材:原来的海报是“高端旗舰机”,后来换成“**能拍夜市夜景,下雨也能玩的高端机**”,配了张“顾客在雨中用手机拍照”的图。
结果有意思了:调整后一周,高端机的咨询量涨了40%——顾客不是嫌贵,是嫌“花了钱没买到想要的东西”。
步骤3:经销商不愿卖高端机?给他们“多赚点”就行——我是怎么搞定渠道的?
光调整产品和价格还不够,**经销商是卖货的“最后一公里”**,他们不愿推,你再好用也卖不出去。
一开始我给经销商的佣金是:卖一台低价机赚100元,卖一台高端机赚120元——经销商肯定选“好卖又不费口舌”的低价机啊!
后来我改了规则:**卖高端机的佣金涨到200元**(比低价机多赚100),还加了个“额外奖励”:每月卖够10台高端机,再送一台低价机当福利。
更关键的是,我给经销商做了次**“怎么卖高端机”的培训**——教他们用当地话讲:“这款机下雨不用怕进水,拍夜市的照片比别人清楚,你花2999元,能用2年,比买低价机一年一换划算多了”。
结果第二周,有个经销商主动找我:“再给我发50台高端机,昨天刚卖了3台!”
步骤4:每天盯着数据“治病”——我是怎么用数据救销量的?
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**三个数据**:
– 各机型的日销量;
– 顾客评论里的“吐槽点”;
– 经销商的要货量。
有次我发现:一款低价机的销量突然掉了30%——赶紧查原因,原来竞品出了个999元的同款,比我们的1099元便宜100。
我立刻做了两个调整:
– 把我们的机降价到959元(比竞品还便宜40);
– 加了个“买机送耳机”的活动(耳机成本20元,但顾客觉得“赚了”)。
三天后,这款机的销量又涨回原来的水平——**数据不是用来“看”的,是用来“立刻改”的**,等你反应慢了,顾客早跑到竞品那去了。
二、最后我悟到的“底层逻辑”:不是东南亚人买不起高端机,是你没让他们觉得“值”
后来复盘时,我发现之前的错都是**“把东南亚人当‘只买便宜货的人’,而不是‘会算性价比的人’”**——就像你买奶茶,有人愿意花20块买带小料的,只要觉得“比10块的好喝太多”;东南亚人也一样,高端机不是卖不动,是你没把“高端的价值”砸到他们眼前。
三、给想做海外手机市场的人:4条“不用动脑就能用”的建议
如果你下次碰跨境手机营销,别着急定策略,先做这4件事:
1. **先找“顾客的痛点”**:去电商平台翻评论,问经销商“顾客常问什么”——比如东南亚人在意续航、拍照、防水,这些就是你产品的“差异化卖点”;
2. **高端机别定“离谱价”**:比竞品贵10%-20%没问题,但一定要加“竞品没有的功能”(比如我们加了防水);
3. **让经销商“愿意帮你卖”**:卖高端机的佣金要比低价机高——他们赚得多,才会主动推;
4. **每天盯数据“治病”**:销量掉了立刻查原因,是竞品降价?还是顾客吐槽某功能?别等,立刻改。
其实做跨境营销,最忌“想当然”——你以为的“东南亚穷”,其实是“东南亚人愿意为‘有用的功能’花钱”。我踩过的坑,本质上是**没把“顾客当活人看”**——后来我学会“蹲下来看他们的需求”,反而把高端机卖起来了。
要是你也碰过类似的坑,比如“以为低价好卖结果没增长”“高端机卖不动”,可以在评论区聊——其实解决办法都藏在“具体的人”里,不是藏在Excel表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