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接学习机项目时,跟你现在想的一样:“不就是卖个带学习内容的平板吗?堆点好硬件、找些名师课程,定个高价,线上投投广告,还怕卖不出去?”

结果现实给了我一棒——3个月卖了287台,连团队工资都覆盖不了。深夜翻销售数据时,我盯着“月销同比下降40%”的红字,突然反应过来:我根本没懂家长和孩子要什么。

一、我踩的第一个坑:把学习机当“高端电子设备”卖,差点亏到关项目

一开始我的思路特简单:

– 硬件:用最贵的芯片、2K屏,宣称“媲美某果平板”;

– 内容:买了某知名网校的课程,打包进“豪华资源包”;

– 定价:3999元(比普通平板贵1000);

– 销售:只投线上(某音直播、某东旗舰店)。

结果家长的反馈扎心了:

– “孩子说这机器跟家里平板没区别,就多了点课程,不如用旧平板下APP;”

– “我问‘这AI能帮孩子改作文吗?’客服说‘能识别错别字’,但孩子写的‘我的妈妈像天使’,AI只标了‘天使’没加引号;”

– “3999太贵了,我宁愿给孩子报辅导班。”

直到有天我蹲在小学门口,跟接孩子的妈妈聊天,她的话点醒了我:“我买学习机不是买‘高级平板’,是买‘能帮我陪孩子写作业的帮手’——比如孩子问数学题,得讲‘先算乘除再算加减,这步为什么要加括号’,而不是说‘答案是5’;比如作文写得差,得说‘这句话加个比喻会更生动’,而不是标‘语句不通’。”

二、我是怎么把“卖不出去的平板”改成“家长抢着买的学习机”?(边操作边讲)

接下来我做的每一步,都是把“我的想法”改成“家长的需求”,跟你掰碎了讲:

1. 第一步:先搞清楚“家长要什么”,再改策略

我之前犯的最大错:没问用户需求,直接拍脑袋做决策

后来我做了件“笨事”:找了200个有学龄孩子的家长,拉进微信群,每天问3个问题:

– “你最头疼孩子学习的哪件事?”(90%说“陪写作业,自己不会讲”)

– “你愿意为‘解决这个问题’花多少钱?”(70%说“2000-3000元,超过3000舍不得”)

– “你会因为什么果断买学习机?”(85%说“能试玩,孩子用着顺手”)

改策略的核心动作:

– 从“买现成AI”到“自己做AI”:

我一开始想买某家的通用对话模型,结果装到学习机里,孩子问“这道题怎么解”,AI回“请参考课本第5页”,跟没说一样。后来我找研发部说:“咱们得做‘针对学习场景的AI’——比如数学题要讲思路步骤,语文作文要改具体细节,英语要纠发音口型。”

花了6个月,我们搞出自己的AI系统:比如数学题,孩子拍张照,AI会先讲“这是‘鸡兔同笼’问题,先假设全是鸡,算脚数差,再除以每只的脚数差”,再一步步写公式;比如作文,孩子写“妈妈很爱我”,AI会建议“加个具体的小事,比如‘妈妈每天早早就起来,把我的牛奶温到40度,杯壁上凝着小水珠’”。

试用到100个家庭时,有个妈妈给我发消息:“我家孩子现在不找我问作业了,机器讲得比我清楚——昨天他问‘为什么秋天树叶会黄’,机器说‘因为树叶里的叶绿素走了,叶黄素出来玩啦’,孩子听得直笑。”

– 从“高价定位”到“大众定价”:

之前定3999元,是觉得“高端=好卖”,但家长说“3999能报半年辅导班了”。后来我把主力机型定在2999元——砍了没用的“2K屏”(孩子学习用1080P足够),加了“AI错题本”(自动整理孩子错的题,每周生成“补漏练习”),结果这个机型一上,月销直接从100台蹦到500台。

2. 第二步:做“能解决具体问题”的内容,而不是“堆资源”

我之前的内容逻辑:“把名师课程装进去,家长就会买”——结果孩子根本不爱看,因为“名师讲的跟学校老师一样,没意思”。

后来我改了:内容要“解决具体场景的小问题”,而不是“讲大课”

比如做“英语纠音”功能:

– 我找了5个小学英语老师,录了100句常用句子的“标准发音”(比如“apple”要发“æ-pəl”,而不是“阿婆”);

– 让研发部加了“口型识别”功能——孩子读单词时,摄像头会拍他的嘴,AI对比“标准口型”,比如“读‘cat’时,舌头要抵下齿”,如果没做到,会提示“舌头再往下一点哦~”;

– 试用到50个孩子,有个妈妈说:“我家孩子之前读英语像‘说方言’,现在每天对着机器练10分钟,老师说他发音进步了。”

再比如做“作文批改”:

– 我不让AI标“语句不通”这种笼统的话,而是让它说“孩子能听懂的建议”——比如孩子写“今天的云很漂亮”,AI会说:“如果写成‘今天的云像棉花糖,有粉色的、白色的,像小朋友画的画’,会不会更生动?”;

– 还加了“作文素材库”——比如孩子要写“我的妈妈”,AI会推荐“妈妈帮你盖被子时,手很凉”“妈妈煮的粥里有红枣,甜丝丝的”这种具体的小事。

3. 第三步:从“只线上”到“线上线下一起卖”——家长得“摸到”才会买

我之前的渠道逻辑:“线上流量大,投广告就行”——结果很多家长问“能体验吗?孩子用着顺手吗?”我才反应过来:学习机不是快消品,是“需要信任的产品”,就像你买电动车不会只看图片,得骑一圈试试;学习机也一样,家长得摸一摸、让孩子玩一下才会信。

我做的第一个线下店,开在我老家(三线城市)的商场里,选在小学对面,摆了10台样机:

– 放了张桌子,摆着“免费试玩”的牌子,让孩子随便用;

– 找了2个店员,都是当过小学老师的,家长问问题时,能讲“这个功能能帮孩子解决什么问题”(比如“这个AI错题本,能把孩子错的题归类,比如‘乘法口诀错了3次’,机器会推10道类似的题让他练”);

– 还加了“老客带新客”活动:老客带朋友来买,送“一年作文批改服务”。

结果第一个月,这家店卖了80台——比我之前线上整个月的销量还多!

后来我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全国20个地级市,现在线下销量占了总销量的60%,因为家长说:“我摸过机器,质感好;孩子玩过,说‘比家里平板好玩’;店员讲得清楚,我放心。”

4. 第四步:每天看数据,不对就马上改——别等“卖不动了”才反应

我之前根本不看数据,直到销量崩了才翻报表。后来我养成了每天看3个数据的习惯:

– 「用户反馈率」:比如每天有多少家长在客服里问“这个功能怎么用”“孩子不爱用怎么办”——如果某功能的反馈率超过20%,说明这个功能有问题,得改;

– 「价位销量占比」:比如2000-3000元价位的销量占比,从之前的10%涨到60%,说明这个价位是家长能接受的;

– 「线下体验转化率」:比如100个人进线下店,有多少人买——如果转化率低于20%,说明店员没讲清楚“机器能解决什么问题”,得培训。

比如有次我发现「AI错题本」的反馈率高达30%,家长问“为什么机器推的题跟孩子错的不一样?”我赶紧找研发部查——原来AI是按“知识点”推题,但孩子错的是“计算错误”,不是“知识点不会”。后来我改了算法:先判断“错误类型”——如果是计算错,推10道“类似计算的题”;如果是知识点不会,推“讲解知识点的题”。改完后,反馈率降到5%。

三、卖学习机的“底层逻辑”:不是卖“产品”,是卖“解决问题的工具”

我折腾了大半年,终于把月销从100台做到了1500台,总结出最核心的一句话:家长买学习机,不是买“带内容的平板”,是买“能帮他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帮手”

具体来说,你要满足3个需求:

1. “有用”:AI得解决具体的小问题(比如陪写作业、纠发音、改作文),而不是搞高大上的技术名词;

2. “买得起”:定价要对着“大众家长的钱包”——2000-3000元是大多数家庭能接受的;

3. “能信任”:得让家长“摸到”“试到”——线下店不是“成本”,是“让家长放心的关键”。

四、如果你以后要做学习机,直接抄这3条经验(不用踩坑)

1. 先找100个家长聊天:别拍脑袋做决策,问他们“最头疼孩子学习的哪件事”,比如“陪写作业”“偏科”“没人辅导”,把这些问题变成产品功能;

2. AI要“接地气”:别搞“通用大模型”,要搞“针对学习场景的小模型”——比如数学题讲步骤,作文改细节,英语纠口型;

3. 线下店一定要开:哪怕在三线城市开个小店面,选在小学或商场附近,让家长能摸到、孩子能玩到,转化率比线上高3倍。

最后跟你说个小事:上周我去线下店,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试机器,孩子说:“妈妈,这个机器会给我讲题,还会夸我‘你做得真好’!”妈妈笑着说:“那咱们买一台?”孩子点头:“要粉色的!”
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好的学习机不是“卖”出去的,是“帮家长解决了问题”,家长主动买的

如果你也在做教育产品,或者想做学习机,记住:别盯着“技术”“资源”“价格”,盯着“家长和孩子的具体需求”,比什么都强

你有过“拍脑袋做决策”的坑吗?评论区跟我聊聊,我帮你出出主意~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