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游戏直播运营的‘坑’里爬出来的全过程——用AI救场的5步实操手册

开头:我遇到的‘游戏直播死循环’

去年年初我做游戏直播平台运营时,遇到个让我失眠的问题:

用户天天在评论区吐槽——

“想找陪练但要等半小时,真人陪练还贼贵”;

“看直播想让主播教我操作,主播顾不过来”;

“晚上12点想找个主播一起打游戏,结果全下播了”。

而我们平台呢?天天盯着“头部主播带货”“赛事直播流量”,可用户流失率却每月涨5%——传统直播就像个“固定菜单”,用户想要“定制菜”,我们却拿不出来

直到有天我翻行业报告,看到一句话:“2023年游戏用户最想要的是‘随叫随到的游戏搭子’和‘能互动的直播’”——我突然反应过来:用AI做“游戏搭子”和“永不掉线的主播”,不就能解决这些问题?

第1步:别瞎砸钱!先搞懂“用户到底要什么”(找方向)

我一开始犯了个傻:觉得“AI很高级”,直接让技术团队做“AI电竞智能体”(后来才知道这词太绕,其实就是“能陪你打游戏、还能教你技巧的AI队友”)。

结果做出来测试时,玩家说:“这AI只会猛冲,根本不配合我打团”——我才意识到:我没先问用户想要什么样的AI!

后来我改了方法:

1. 翻用户吐槽:把平台近3个月的用户评论、社群聊天记录全扒了一遍,发现Top3需求是:①想找“随叫随到的陪练”;②看直播时想“让主播教我操作”;③想“和主播一起打游戏但排不上队”。

2. 查行业报告:看了伽马数据的《游戏直播用户行为报告》,发现62%的用户愿意为“个性化游戏服务”付费,比如“定制AI陪练”“AI主播一对一教学”。

这才定了方向:做“AI陪练”(解决“没人陪玩”)、“AI虚拟主播”(解决“主播下播后没人陪”)、“AI战局解读”(解决“看直播想学技巧”)——不是我想做什么,是用户告诉我们该做什么。

第2步:研发AI不是“堆技术”,是“让AI懂游戏”(做产品)

定好方向后,我拉了技术团队和3个职业游戏玩家开了个会——之前技术团队只懂算法,不懂游戏,做出来的AI像“门外汉”

比如一开始做“AI陪练”,技术说“算法能模拟职业选手的操作”,结果测试时,玩家用射手,AI用辅助,居然跑到对面野区送人头——因为AI没学过“辅助要跟着射手走”的游戏逻辑!

后来我改了:

1. 加“游戏懂行的人”:把职业玩家拉进研发组,让他们教AI“什么是团战站位”“射手需要什么样的辅助”;

2. 喂“真实游戏数据”:找了10万局王者、LOL的真实对局数据,让AI学“玩家通常怎么失误”“高手怎么应对”;

3. 小范围测试:先找了100个核心玩家免费试玩,收集他们的吐槽——比如“AI陪练说话太生硬”,我们就加了“搞笑台词库”;“AI反应慢”,我们就把服务器带宽加了一倍。

最后做出来的AI陪练,玩家说:“比我队友还懂我——我残血时,它会主动挡技能;我想冲分,它会教我‘这个英雄要出吸血刀’”。

第3步:推AI产品不是“挂广告”,是“让用户觉得‘这东西我需要’”(做推广)

产品做出来后,我又踩了个坑:在全平台挂“AI陪练上线”的广告,结果点击量高,但没人用

后来我翻用户数据,发现想冲分的大学生占了60%,他们的痛点是“没时间找真人陪练,又想快速上王者”——我马上改了推广策略:

1. 找对人:找了几个“校园游戏UP主”,让他们拍“用AI陪练从青铜上王者”的视频,配文“不用求队友,AI陪你冲分”;

2. 给甜头:在游戏社群发“免费试玩3天AI陪练”的福利,只要转发就送;

3. 简单教:把AI陪练的入口放在“游戏大厅”最显眼的位置,点进去就有“10秒教程”——比如“点这里选陪练英雄,点这里让AI教你技巧”。

结果一周后,AI陪练的使用率从5%涨到了25%,还有玩家主动发朋友圈:“这个AI比我男朋友还靠谱!”

第4步:做AI产品不是“做完就完”,是“天天盯着用户的吐槽”(做优化)

上线后,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3个东西

1. 后台数据:看AI陪练的“响应时间”(不能超过1秒)、“用户留存率”(7天留存要超过30%);

2. 用户群:看玩家的吐槽——比如有天有人说“AI陪练的语音太机械”,我们马上找了配音演员录了“软萌”“搞笑”“高冷”三种声音,让用户自己选;

3. 客服反馈:客服说“很多用户问‘能不能让AI陪我打自定义局’”,我们就加了“自定义模式”——比如玩家想练某个英雄,AI会配合他打“1V1练习赛”。

有次半夜11点,我看到用户群里有人说“AI陪练卡了,我正在打团!”,赶紧叫醒技术团队,临时加了服务器,又给那个用户发了“5元补偿券”——用户的问题,解决得越快,他越愿意留下来

第5步:做完项目不是“交差”,是“把坑变成经验”(做复盘)

项目跑了3个月后,我把团队拉到会议室做复盘——把所有数据和问题摊在桌上

– 成果:AI陪练的月营收从0涨到了50万,虚拟主播的24小时直播互动率比真人主播高15%;

– 坑:虚拟主播的“实时互动”功能做得不好——比如观众发“主播唱首歌”,虚拟主播只会说“好的”,不会真的唱;

– 改进:下次做虚拟主播时,要加“实时语音合成”功能,让它能跟着观众的要求唱歌、讲笑话。

复盘完我才明白:做AI项目,不是“一次做好”,是“越改越好”——就像养孩子,要天天看着它长大

最后:我从这个项目里学会的“AI营销秘诀”

现在回头看,我踩过的所有坑,其实都在说一件事:AI不是“高大上的技术”,是“解决用户痛点的工具”

比如:

– 用户想要“随叫随到的陪练”,我们就做“24小时在线的AI陪练”;

– 用户想要“有人教我打游戏”,我们就做“能讲技巧的AI陪练”;

– 用户想要“互动感”,我们就做“能跟观众聊天的虚拟主播”。

下阶段我打算做“定制化AI”——比如玩家可以自己设计AI的样子、性格,甚至让AI学他的操作习惯,变成“另一个自己”陪朋友打游戏。

等你来聊:你做AI项目时踩过什么坑?

我从“不懂AI”到“用AI救了直播平台”,全靠“盯着用户的需求”。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坑?比如:

– 做了个AI产品,没人用;

– 推AI时,用户说“这东西没用”;

– 研发时,技术和业务脱钩?

评论区跟我聊聊,我帮你出出主意——毕竟,踩坑不可怕,可怕的是踩了坑还不知道为什么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