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渊枢,做了10年数字营销,去年在东南亚操流媒体项目时,差点把“一手好牌”打烂——今天把我从“惨败到逆袭”的全过程拆给你,就像教刚学做饭的人做番茄炒蛋:先告诉你我当初盐放多了、火太大了,再一步步教你怎么调火候、找味道。
一、我蹲在新加坡办公室熬夜拉Excel的那天:终于承认“通用内容=自寻死路”
去年3月,我带着团队把国内的流媒体服务推去了东南亚5国(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越南)。一开始我贼自信:Netflix和Disney+虽然占了60%的市场,但我们有《延禧攻略》《隐秘的角落》这些“中国爆款”,再加上“免费看广告+低价会员”策略,还怕抢不到用户?
结果第1个月的数据把我打懵了:新加坡的播放量只有Netflix的1/10,印尼的付费率居然是0.3%——相当于1000个人里只有3个愿意掏钱。我蹲在新加坡办公室的沙发上,熬夜拉了3天Excel,终于发现问题:**我把“中国用户的口味”当成了“东南亚用户的口味”**。
比如我把《延禧攻略》直接翻译成印尼语丢上去,结果播放量还没当地一个小网红的“街头捞面”视频高;我以为“低价会员”(2.99美元/月)够便宜,可印尼年轻人月薪才3000块人民币,20块钱的会员对他们来说“比喝一周奶茶还贵”。
那天凌晨3点,我翻着泰国同事发我的当地论坛截图——一个19岁的泰国女生留言:“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偶像节目?Netflix的剧都是美国人的故事,我想看身边人的生活。”我突然拍了下桌子:**原来我不是“把中国内容卖出去”,是要“用中国的能力,做当地人的内容”**。
二、从“瞎搬内容”到“精准戳需求”:我用4步把“死棋”下活
接下来的6个月,我把整个策略拆成4步,每一步都对应“我之前犯的错”,像修一辆抛锚的车——先换轮胎,再调发动机,最后清油箱。
1. 第一步:策略制定——别做“通用菜单”,要做“本地特色餐”
我之前的错误:**以为“通用内容省事”,结果省事=没人看**。
怎么改的?我让团队做了3件事:
– 找当地“线人”:请泰国、印尼的传媒公司帮我扒当地的“热门内容关键词”——泰国是“偶像养成、校园爱情、中国古装”;印尼是“家庭伦理、宗教轻喜剧、动作片”;马来西亚是“华语歌、职场剧、美食综艺”。
– 算“价格账”:我查了东南亚5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——泰国月薪3000元、印尼2500元、马来西亚4000元,于是把会员价格定成:泰国10元/月、印尼8元/月、马来西亚15元/月——比Netflix的30元/月便宜一半还多。
– 做“免费钩子”:推出“看广告免费看全集”——印尼用户70%愿意看15秒广告换免费内容,这一步直接把“试用用户”从20万涨到80万。
结果:**策略定对后,第2个月的新增用户比之前3个月加起来还多**。
2. 第二步:内容制作——别“堆数量”,要“戳靶心”
我之前的错误:**以为“内容越多越好”,结果加了100部剧,播放量没涨反而降了**。
怎么改的?我抓了两个“精准点”:
– 用“本土故事+中国能力”:比如泰国人爱“偶像养成”,我让团队和泰国的GMM TV合作,做了档《泰国偶像计划》——主角是当地16-22岁的素人,用中国选秀节目的制作流程(比如“导师考核+观众投票”),结果上线3天播放量破千万,还带火了两个素人选手,粉丝量从0涨到50万。
– 挑“中国内容的本地化”:比如《陈情令》在泰国火,我就把它翻译成泰语,还找了泰国的人气演员做“推荐官”;《长安三万里》在印尼上线时,我加了“印尼历史学者解读中国唐诗”的小彩蛋,结果播放量比原版高3倍。
**关键教训**:内容不是“你想给什么”,是“用户想拿什么”——就像你卖奶茶,得先问客人“要甜的还是不甜的”,再做奶茶。
3. 第三步:渠道投放——别“撒大网”,要“钓对鱼”
我之前的错误:**把国内的“抖音+微信”推广法直接搬过去,结果印尼用户不用微信,泰国用户爱用Line**。
怎么改的?我针对每个国家“换渠道”:
– 泰国:年轻人用TikTok和Line,我找了10个泰国TikTok网红(每个粉丝100万-500万),让他们拍“用我们的App追《泰国偶像计划》”的vlog,比如一个网红拍“我蹲在厕所里看更新”,结果视频点赞破200万,带了15万新增用户。
– 印尼:用户爱用Zalo(当地版微信)和Reddit,我让团队在Zalo建了10个“追剧群”,每天发“今日更新预告+粉丝福利”(比如抽10个人送会员),群人数从0涨到20万,转化率(从群里变付费用户)达18%。
– 马来西亚:华语用户多,我用“微信朋友圈广告+本地华语电台”,比如在吉隆坡的华语电台《MY FM》做“下班路上听剧”的推广,结果付费用户涨了30%。
**结果**:渠道调整后,印尼的用户增长从“每月5000”变成“每月5万”——这就是“找对鱼塘钓对鱼”。
4. 第四步:数据优化——别“看数据”,要“改数据”
我之前的错误:**以为“数据是用来汇报的”,结果汇报完就忘了**。
怎么改的?我定了“每天3个必看数据”:
– 播放TOP10:看今天哪部剧最火——比如泰国周一火《泰国偶像计划》,我就把它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;印尼周末火《家庭趣事》,我就把它推给“已婚用户”。
– 付费率波动:比如我发现泰国用户周三晚上8点付费率最高(因为发工资),就把“限时5折”的弹窗全堆在那个时间段,结果付费率涨了25%。
– 退订原因:我让客服给退订用户发问卷,发现印尼用户退订是“广告太多”,我就把广告时长从15秒减到10秒,退订率降了40%。
**关键动作**:我每天早上8点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Tableau看这3个数据,然后立刻开15分钟短会调整策略——比如周二发现印尼的喜剧播放量涨了,我下午就把所有喜剧内容推到首页;周五发现泰国的古装剧付费率高,我周末就加更两集。
三、我用6个月悟透的“跨境流媒体真经”:所有的“跨”,都是“跨人心”
最后我才明白,我之前做的所有“调整”,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:**你得先“懂”当地人,再“服务”当地人**。
比如:
– Netflix在东南亚做不好,不是因为它内容差,是它“把美国人的故事硬塞给东南亚人”;
– 我们能逆袭,不是因为我们内容更牛,是我们“用中国的制作能力,做东南亚人的故事”——比如《泰国偶像计划》是泰国人的故事,但用了中国选秀的“强节奏、强互动”;《印尼家庭趣事》是印尼人的生活,但用了中国情景剧的“笑点密集、剧情紧凑”。
还有两个“踩坑后才懂的真理”:
1. **价格的本质是“感知价值”**:不是你卖得多便宜,是用户觉得“花这个钱值”——泰国用户觉得“10块钱能看30部剧,比喝杯奶茶值”;
2. **数据的本质是“用户的悄悄话”**:比如印尼用户退订时说“广告太多”,不是他讨厌广告,是他觉得“10秒广告换一集剧,值;15秒就不值”——你得听懂他没说出来的话。
四、最后:我现在做跨境的“3个必做动作”
如果今天让我再做一次东南亚流媒体,我会直接跳过“踩坑”阶段,先做这3件事:
1. 先找“当地线人”:请3个当地的年轻人,帮我翻一周的论坛、看10部当地火的剧,搞懂“他们爱什么”;
2. 先算“价格账”:查当地人均收入,定“比奶茶还便宜”的会员价;
3. 先做“小范围测试”:比如先在泰国推1部本土剧,看播放量和付费率,再放大——而不是一开始就铺5个国家。
去年Q4,我们在泰国的市场份额从15%涨到42%,超过了Netflix的38%;印尼的付费用户从10万涨到50万——这不是“运气好”,是我把“踩过的坑”变成了“铺路的砖”。
如果你也在做跨境营销,不管是卖货还是做内容,记住:**所有的“难”,都是因为你没“懂”——懂用户的需求,懂市场的脾气,懂“怎么把你的能力,变成用户想要的东西”**。
我刚开始做的时候,以为“跨境”是“把中国的东西搬出去”,后来才明白:**最好的“跨境”,是“把用户的需求,用你的方式做出来”**——就像我在泰国做的《泰国偶像计划》,它不是“中国的选秀节目”,是“泰国人的选秀节目,用了中国的本事”。
你在跨境营销里踩过什么坑?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一起想想怎么爬出来——毕竟,我踩过的坑,比你吃过的外卖还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