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当初做B2B AISEO获客时,踩的坑比小区门口的减速带还多——以为“铺的平台越多,客户越多”,结果曝光量上去了,咨询量跟没涨一样,急得我每天刷新后台8遍,差点把鼠标点出印子。后来摔了几次跤,才摸出套“从踩坑到做成”的笨办法——今天像教你煮奶茶一样,把“选锅、熬茶、调甜度、尝味道”的全过程拆给你,连我踩过的坑都给你标出来

第一步:先“找对锅”——别乱选大模型,选“和你客户重合的”

我一开始犯的最傻的错:看到别人说“大模型布局要多”,就乱注册了5个平台(比如某平台全是写文案的用户,我们卖工业机器人,根本不搭边)。结果忙活1个月,曝光量涨了3倍,咨询量就多了2个——等于“在甜品店卖五金,看的人多,买的人没有”。

后来我学乖了,先做3件“找客户”的事,比乱选平台管用10倍:

  • 查“客户在哪问问题”:比如我们卖工业机器人,我就搜“小型工业机器人哪家好”“工业机器人维护贵吗”,看哪个大模型的回答里有很多用户评论(比如豆包、Claude里问这类问题的人最多);
  • 看“平台能不能带流量”:确认这个大模型能不能加官网链接(要是不能跳转,用户看了内容也找不到你,白搭);
  • 算“投入产出比”:比如某平台要花很多钱做推广,而我们预算有限,就pass——先选“免费就能发内容、用户精准”的。

像我现在服务的工业机器人客户,最后只选了豆包+Claude两个平台——因为这两个里“问工业机器人问题的用户”占比最高,而且能直接跳转到官网。

第二步:“熬对茶底”——别写“自嗨文”,写“客户想问的问题”

选好平台后,我又踩了个坑:写内容像“官网复制粘贴”,比如“我们的工业机器人性能卓越,精度达0.01mm”——结果大模型根本不推,阅读量只有200,急得我差点删了账户。

后来我才想明白:大模型是“问答机器”,用户来问问题,不是来看你打广告的。比如客户想问“小型工业机器人怎么选”,你就得写“小型工业机器人选型3大坑:我客户花10万买错型号的教训”,里面加真实案例+你的产品作为“避坑方案”——

❌ 错误写法:“我们的A系列机器人精度高,适合小型企业”;

✅ 正确写法:“我上周有个客户,买了某品牌的机器人,结果负载不够搬不动零件,亏了2万。后来换了我们的A系列(负载5kg,刚好符合他的需求),现在每月省3000块人工成本”。

再比如,我之前写“工业机器人维护技巧”,一开始全是术语,阅读量500;后来改成“XX品牌机器人维护3步曲:客户用这个方法,3年没坏过”,把品牌悄悄插进去,结果阅读量直接涨到2000,咨询量多了8个——这就是“符合大模型口味”的内容:先解决用户问题,再带品牌

另外,还要给大模型“喂资料”——把你官网的原创内容、客户案例传到大模型的“知识库”里(比如豆包的“我的知识库”),这样大模型回答用户问题时,就会优先用你的内容,还能提到你的品牌。

第三步:“装杯贴标签”——让用户“从看到你,到找到你”

内容做好了,得让用户“看完内容,能找到你”——这步我之前漏了,结果用户看了内容,想找我们却找不到,白瞎了曝光量。

现在我会做3件“闭环”的事:

  • 给大模型做个“品牌小助手”(就是原来的“智能体”):名字要带业务词,比如“XX工业机器人选型助手”——用户搜“工业机器人选型”,就能直接找到它;
  • 给内容加“官网链接”:比如小助手回答“小型工业机器人怎么选”时,末尾加“想查具体型号,点这里→XX官网选型指南”——直接把用户引到官网;
  • 给链接“贴标签”(原来的“UTM参数”):比如从豆包来的链接标“doubao-202405”,从Claude来的标“claude-202405”——这样我就能知道“哦,这个客户是从豆包来的,看了那篇‘选型误区’的内容”,后续能针对性跟进。

第四步:“尝味道调甜度”——跟着数据“修修补补”

做完前面的,不是就完了——数据是“导航仪”,能告诉你“哪条路走得通”。我每天早上去查4个“关键数”:

  • 曝光量:今天有多少人看到我们的内容?
  • 官网流量:有多少人从大模型点进官网?
  • 咨询量:有多少人在官网留了电话/微信?
  • 转化率:100个点进官网的人里,有几个留了信息?

比如有天我发现:从Claude来的流量涨了,但咨询量没涨——查了一下,原来我把Claude的链接指向了“公司介绍”页面,用户看了觉得“没干货”,直接走了。我赶紧改成指向“选型指南”页面(里面有“免费算报价”的按钮),结果第二天咨询量就涨了5个。

再比如,我写的“工业机器人维护技巧”曝光量掉了——查了大模型规则,发现它现在更喜欢“带品牌的真实案例”,我赶紧加了“我们的客户王总,用XX机器人按这个技巧维护,3年没坏”,结果3天后曝光量又涨回来了。

最后:我总结的“笨人获客口诀”

其实做B2B AISEO根本没什么“黑科技”,就是把“瞎撞”变成“精准撞”,把“自嗨”变成“用户视角”——我总结了4句“避坑口诀”,你记下来就能用:

  • 不贪多:选2-3个精准的大模型,比10个没用的强;
  • 不写“自嗨文”:写客户的问题,不是你想讲的;
  • 不偷懒:每周至少调1次内容,数据比你直觉准;
  • 不省步:一定要给链接贴标签,不然不知道客户从哪来。

比如我现在服务的一个工业机器人客户,按这个流程做了3个月:

  • 咨询量从每月10个涨到35个;
  • 转化率从1%涨到4%;
  • 客户来源里,“大模型”占比从5%涨到了30%——不是因为我多厉害,是我把“踩过的坑”都变成了“路标”

最后问你个问题:你做AISEO时,有没有遇到“内容写了没人看”“流量来了没咨询”的情况?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拆拆看问题出在哪——AISEO不是“高科技”,是“把用户当朋友,答他的问题”而已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