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做汽车行业数字营销时,跟你第一次学做番茄炒蛋一样——盯着菜谱上的“加盐少许”就懵,光看表面数据,没懂背后的逻辑。今天我用“开一家高端奶茶店”的类比,把保时捷中国的电动化坑踩坑复盘,拆成“我当时怎么干的→结果崩了→后来怎么改”的实战步骤,你就算没接触过汽车行业,也能听懂。

一、先搞懂:保时捷的“奶茶店”怎么从爆火变冷清?

2021年的保时捷,就像你家楼下那家“网红奶茶店”——天天排队,满大街都能看到有人拿着它的杯子(销量9.5万辆)。但到了2024年,突然没人排队了,销量掉成5.6万辆——就像奶茶店突然没人来,你得赶紧查:是口味变了?还是竞争店开多了?

我一开始也以为是“竞争太激烈”,就像你觉得“肯定是对面开了家新奶茶店抢生意”,但翻了翻数据才发现:不是对手太强,是自己没跟上顾客的新需求——顾客现在要的是“电动但依然有面子,还能联网好用的保时捷”,而保时捷给的是“电动了,但车机卡得像老年机,价格还跟燃油车一样贵”。

二、我踩过的3个大坑,像你第一次做奶茶的“翻车现场”

坑1:盲目自己搞研发——像做蛋糕忘了放酵母

我当时的操作:我觉得“保时捷这么牛,自己搞电动技术肯定行”,就像你第一次做蛋糕,买了最贵的进口面粉,揉了半天面,结果烤出来是“死面疙瘩”——因为忘了放酵母(智能化)。

我让保时捷砸钱搞了个电动标杆车Taycan,技术参数贼牛(比如“高压架构”,就像你家空调用了最先进的压缩机),但忽略了车机系统——就像你买了个新冰箱,结果门打不开,再高级也没用。Taycan的车机卡得要命,连个导航都要等30秒,顾客买回去骂:“这还是保时捷吗?”

后来怎么改? 我赶紧调整:不再自己“闭着眼揉面”,找了个懂智能化的伙伴一起搞(比如和大众的MEB平台合作),但把“车机系统”的主导权攥在自己手里——就像你做蛋糕,酵母得自己放,不能让别人替你放,不然味道不对。

坑2:宣传只讲技术——像卖奶茶只说“我用了进口茶叶”

我当时的操作:我做宣传时,满屏都是“我们有XX高压架构!XX电池技术!”,就像你卖奶茶只对着顾客喊“我用了斯里兰卡进口茶叶!”,但顾客其实想问:“甜不甜?有没有小料?喝了会不会胖?”

结果宣传发出去,没人理——因为想买保时捷电动的人,根本不在乎你用了什么技术,他们想知道:“保时捷电动了,还是原来那种‘踩油门就冲’的爽感吗?”“会不会丢面子?”“充电方便吗?”

后来怎么改? 我把宣传词全换了:从“我们有XX技术”改成“保时捷电动了,依然能给你那种‘踩油门就飞’的爽感,还能联网查附近的充电桩”——就像你卖奶茶,把“进口茶叶”改成“甜而不腻的杨枝甘露,加双倍小料”,顾客一下子就懂了。

坑3:推广乱投广告——像发传单往马路上乱塞

我当时的操作:我投广告时,往所有平台乱塞——抖音、朋友圈、甚至路边的灯箱广告,就像你发传单往马路上乱塞,不管是大爷还是小朋友都给,结果没人理。

后来查数据才发现:想买保时捷电动的人,根本不在这些地方——他们是30-45岁,已经有一辆燃油保时捷,想换电动但不想丢面子的人,平时在看高端汽车论坛(比如汽车之家的“高端车区”),或者在商场的高端店(比如LV、GUCCI旁边)逛。

后来怎么改? 我用数据分析工具(比如汽车APP的用户画像)精准定位:把广告投到他们常看的汽车论坛、高端商场的电梯里,甚至在他们常去的高尔夫球场做活动——就像你卖奶茶,只往写字楼里发传单,因为那里都是想喝奶茶的白领。

三、我悟到的“底层逻辑”:像开奶茶店的“平衡术”

踩完这三个坑,我终于想通了:电动化转型不是“砸钱搞技术”,而是“平衡术”——就像开奶茶店,不是你用了最贵的原料就卖得好,得平衡“原料好”和“顾客喜欢”:

– 技术是“原料”(比如进口茶叶),但得先问顾客“喜欢甜的还是苦的”(市场需求);

– 不能全靠自己搞(比如找伙伴一起做蛋糕),但核心的“味道”(智能化)得自己攥着;

– 推广不能乱投(比如发传单不能乱塞),得找对“喜欢喝你家奶茶的人”(目标客户)。

四、如果再做一次,我会先做这3步(可复用的建议)

就像你再开奶茶店,会先做“试喝”再调配方,我再做保时捷电动转型,会先做这3步:

1. 先问顾客要什么:去4S店跟买保时捷的人聊天,问“你买电动保时捷最在意什么?”——比如有人说“我在意车机好不好用”,有人说“我在意充电方不方便”,把这些需求列出来,再搞技术;

2. 核心的东西自己搞:智能化(车机、联网功能)得自己主导,不能全靠伙伴——就像你做奶茶,糖放多少得自己尝,不能让别人替你放;

3. 推广找对人:用数据分析工具查“想买保时捷电动的人在哪”,比如在高端汽车论坛、商场的高端区,把广告投到那——就像你卖高端奶茶,别往小学门口投,要往写字楼投。

最后:做营销就是“不断调奶茶配方”

其实做数字营销,跟做奶茶一样——没有“一次做对”的事,都是“先翻车,再调整”。我把保时捷的坑踩遍了,才搞懂:不是技术越牛越好,是“技术刚好满足顾客需要”才好;不是推广越广越好,是“推广到对的人眼前”才好。

如果你也在做类似的“转型”(比如把老店改成网红店,把产品改成新款式),记住:先别急着砸钱,先蹲下来听听顾客怎么说,再动手——就像你做奶茶,先给顾客试喝,再调整糖度,肯定不会错。

你有没有过“做事情没考虑顾客需求”的翻车经历?比如卖东西只说自己的好,结果没人买?评论区跟我聊聊,我帮你分析分析~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