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帮一家建材厂做数字化转型时,踩过3个让我半夜失眠的大坑——一开始以为“买套系统、讲堆大道理”就能成,结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。今天把我“从坑底爬上来”的过程拆成“学骑车”式的步骤,你跟着我走一遍,就能懂企业搞数字化到底该咋下手。
别先讲“数字化重要”,先讲“对咱们有用”(策略制定的坑)
我第一次跟建材厂的老板们开会,抱了厚厚一沓《2023数字化转型行业报告》,翻着PPT说:“现在都在搞数字化,不搞就被淘汰了!”
结果管生产的张总把报告往桌上一放,皱着眉说:“阿里搞数字化是做电商,我们是搬水泥、卖瓷砖的,你说的‘用户运营’‘私域流量’跟我们有啥关系?”管销售的李总更直接:“要花100万?我今年卖货才赚200万,赔了咋办?”
我当时脸都红了——我光讲“趋势”,没讲“对他们的好处”。
后来我赶紧找了个同行业的“成功小案例”:隔壁市有家建材厂,以前库存总不准,要么积压一堆瓷砖占仓库,要么客户要货时没货(得等3天调货)。他们用了个简单的“扫码入库系统”——仓库阿姨收料时扫一下货单二维码,系统自动记库存,老板打开手机就能看“现在有多少袋水泥、多少箱瓷砖”。结果这招让他们的库存成本降了20%,还省了2个仓管的工资。
我把这个案例做成1分钟的小视频(拍了隔壁厂仓库阿姨扫码的过程),再跟老板们开会。张总看完拍着桌子说:“我们仓库昨天还丢了50袋水泥,要是有这系统,我能实时看库存,丢了马上能查到!”李总也说:“要是客户问有没有货,我不用跑仓库问阿姨,手机点一下就行,能多接3个客户!”
你看,搞策略不是“抄行业报告”,是“找自己最疼的地方”——比如库存不准、销售慢,先解决这些“小疼点”,比搞“全企业数字化”管用100倍。
别做“复杂的流程”,要做“能上手的流程”(内容制作的坑)
接下来我要做“新业务流程”,一开始想“要做就做完美”,写了20页的《建材厂数字化流程手册》:从进货(要填5张表)→仓储(要录3个系统)→销售(要写客户跟进笔记)→售后(要填满意度 survey)。
结果仓库阿姨拿着手册跟我说:“姑娘,我连Excel都不太会,这‘入库流程’要选‘原材料类型’‘供应商编号’‘仓库位置’,我记不住啊!”业务员小王更无奈:“我每天跑5个客户,哪有空填300字的‘跟进笔记’?”
我站在仓库门口,看着阿姨搬着50斤的水泥袋满头大汗,突然明白——流程不是“越完善越好”,是“员工愿意用才好”。
后来我把流程砍到“3步”:
1. 进货:供应商送水泥来,仓库阿姨用手机拍一下货单上的二维码(系统自动提取“水泥型号、数量、供应商”),不用填任何表;
2. 销售:业务员跟客户谈好,打开手机点“开单”,系统自动跳出“库存数量”(比如客户要100袋水泥,系统显示“有120袋”),直接点“确认”,客户就能收到电子单;
3. 售后:客户要维修瓷砖,业务员用手机扫一下客户的电子单,系统自动跳出“瓷砖型号、安装时间”,不用再问客户“你家瓷砖是啥时候装的?”
数据采集也改了:业务员不用手动填客户信息,拍一下客户的身份证/订单,系统自动提取“姓名、电话、地址”——你让员工“少做一步”,他们就愿意多试一次。
别“逼员工做”,要“让员工想做”(内部推行的坑)
流程改好了,接下来要教员工用。第一次培训我讲了3小时“数字化的意义”,从“工业4.0”讲到“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”,结果底下员工要么低头玩手机,要么打哈欠——谁在乎“未来”?大家只在乎“今天能不能少干点活、多赚点钱”。
后来我换了个“土办法”:找“受益者”当老师。
仓库阿姨张姐第一个举手:“我以前查库存要跑3个仓库,现在打开手机点一下‘库存查询’,10秒钟就知道有没有货。昨天张总问‘有没有100袋水泥’,我马上说‘有’,张总还夸我‘效率高’!”
业务员小王接着说:“我以前跟进客户总忘——比如上周答应给客户送样品,结果忙别的事忘了,客户跟我急。现在系统每天早上8点给我发提醒:‘今天要跟进客户李哥(上次说要10箱瓷砖)’,我昨天跟进了李哥,今天就签单了,多赚了500块提成!”
员工们一听“能省事、能赚钱”,都凑过来问:“张姐,你那手机怎么查库存?”“小王,你那提醒是怎么弄的?”——你要让员工觉得“这东西是帮我的”,而不是“老板要我做的”。
跟合作伙伴谈也一样。我们想跟装修公司合作,用新系统共享库存(装修公司能实时看我们有没有货),但装修公司的王总说:“你们新系统要是出问题,我这边没货给客户,要赔违约金的!”
我赶紧说:“我们先试1个月——这1个月里,要是系统出问题,我们免费补货运费;要是没问题,你以后进货能省2天时间(以前要打电话问库存,得等1天回复)。”王总想了想:“行,试1个月。”
结果试下来,王总的进货时间从“3天”变成“1天”(实时看库存,直接下单),我们的销量也涨了15%——合作伙伴要的是“风险小、好处大”,不是“你的模式多先进”。
别“装了系统就完事”,要“盯着数据改”(数据监控的坑)
系统用起来了,接下来要“看数据”——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系统,看三个数:
1. 系统使用率:员工有没有用新系统?
2. 销售增长:用了系统后,销量有没有涨?
3. 客户投诉:用了系统后,客户有没有因为“没货”“跟进慢”投诉?
第一个月,系统使用率才30%,我赶紧找员工问,原来密码太复杂(要大写字母+数字+符号,比如“Jiancai123!”),员工记不住。我马上把密码改成“工号+姓名首字母”(比如张姐是001,密码就是“zhangjie001”),结果第二个月使用率升到80%。
销售数据第一个月只涨了5%,查了才发现:系统里的“客户跟进提醒”没开——员工还是凭感觉跟进客户。我赶紧让技术把“提醒”打开:每天早上8点给业务员发“今天要跟进的客户”(比如“李哥:上周说要瓷砖,该问他要不要下单了”),结果第三个月跟进率涨了40%,销量也涨了15%。
你看,数据不是“摆着看的”,是“帮你找问题的”——就像你做饭,尝一口咸了,就加勺糖;淡了,就加勺盐。
给新手的3个“保命提醒”
我踩了3个坑,总结出3条“连小学生都能听懂”的经验:
1. 先解决“小疼点”,再搞“大项目”:比如你企业最疼的是“库存不准”,就先搞“扫码入库”;最疼的是“销售慢”,就先搞“客户跟进提醒”——别一上来就搞“全企业数字化”,会累死。
2. 让“受益者”说话,比“老板说话”管用:员工不想听“老板要我做”,想听“张姐用了这系统省了时间”“小王用了这系统赚了钱”——找“用过的人”当老师,比找“专家”管用。
3. 边做边改,别想着“一次做好”:比如你第一次做流程,肯定有问题,赶紧找员工问“哪里不好用?”,改了再试——就像你学骑自行车,摔两跤才会调方向。
最后跟你唠唠
你要是在企业里搞数字化,遇到过比如“员工不愿意用新系统”“老板怕花钱”“合作伙伴不配合”的问题,评论区跟我唠唠——我帮你想想“土办法”(比如员工不愿意用,就找“受益者”当老师;老板怕花钱,就找“同行业小案例”给他看)。
要是你有啥“好用的招”,也跟我说说——我也想偷学两招~
对了,最后说个小提醒:现在AI能帮着做“客户跟进提醒”“库存预测”(比如系统能告诉你“下周要进100袋水泥,因为下雨,装修公司要得多”),要是你企业想搞数字化,先试试AI做“小功能”,别一上来就买百万级的系统——先吃“小甜饼”,再吃“大蛋糕”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