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做数字营销那会,像个“乱撞的无头苍蝇”——

以为砸钱做推广、跟风搞AI就能涨业绩,结果游戏用户没涨多少,广告收入还往下掉。晚上盯着后台数据,就像你种了盆花天天浇水,却连个芽都没冒——急得我直挠头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干这行。

直到后来踩了3个大坑、调了4次策略,才摸出点“AI帮游戏和广告涨业绩”的门道。今天把这些“摔出来的经验”掰碎了给你讲,像教你第一次煮奶茶那样—— step by step,连踩坑的细节都不藏

**第一步:别上来就“All in AI”——先搞清楚“你的业务到底缺啥”**

我最早的“翻车名场面”,是看腾讯财报说“AI能赋能游戏”,就急吼吼砸了20万招AI团队,要给老游戏加“智能NPC”功能。

结果呢?团队连我们老游戏的用户是谁都没搞清楚——我们的老游戏是款“20-25岁男生爱打团的动作手游”,玩家要的是“AI队友能帮着挡BOSS技能”的爽感,可团队做了个“自动做日常任务”的功能,玩家骂:“老子天天肝就是为了攒装备,你让AI替我做?剥夺我‘努力的快乐’!”

钱花了,功能上线后,玩家流失率反而涨了5%。

直到我用某市场调研工具查了圈数据才反应过来: AI不是“万能药”,是“工具”——得先搞清楚“你的业务短板在哪”,再用AI补漏

后来我调整了:先花2周让团队做“用户画像”(比如用工具查玩家的年龄、偏好、吐槽最多的点),再定AI要解决的问题——比如玩家吐槽“打团时队友总坑”,我们就做“AI队友能根据BOSS技能自动挡伤害”的功能,结果上线后,玩家好评率涨了30%,留存率也稳了。

**第二步:别让“技术团队”和“业务需求”脱节——得有个“翻译官”**

解决了“AI做啥”的问题,又踩了“谁来做”的坑。

我们有个老游戏要加AI功能,技术团队全是“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”,不懂游戏设计。比如我要求“AI队友要‘聪明但不抢风头’”,程序员问:“‘聪明’是指反应速度0.5秒还是1秒?‘不抢风头’是指输出占比30%还是40%?”

我急得直拍桌子:“就是玩家觉得‘这队友能帮我,但不会抢我MVP’啊!”可程序员听不懂——进度慢了2个月,我每天催得头都大了。

后来我才明白: 技术团队和业务需求之间,得有个“翻译官”

我找了个懂游戏设计的技术顾问(相当于“懂业务的程序员”),把我的“模糊需求”变成“可执行的技术指标”:比如“AI队友的输出占比控制在25%-30%,当玩家要放终极技能时,AI自动停手让位置”。

结果呢?进度快了一倍,功能上线后,玩家说:“这AI队友像‘会读心的老战友’,比真人队友还靠谱!”

**第三步:推广不是“砸钱”,是“把东西卖给需要的人”**

解决了游戏的AI问题,新游上线又翻了车——

我把新游(治愈系解谜手游)直接往应用商店砸了5万推广,结果下载量才2000,转化率1%。我盯着数据懵了:“我钱没少花啊?”

直到我查了下“广告触达的用户”——全是喜欢“硬核动作游戏”的男生!相当于你卖奶茶,却往健身房门口摆摊——谁会买?

后来我调整了推广策略:

– 先找“目标用户在哪”:治愈系解谜的玩家是18-22岁女生,爱刷小红书、看B站“治愈游戏推荐”up主;

– 再做“精准内容”:让up主拍“边玩游戏边唠嗑”的视频(比如“这个关卡的解谜线索藏在猫的尾巴里,太治愈了!”),再配个“猜谜领游戏皮肤”的小活动;

结果呢?下载量直接涨到1万,转化率到了8%—— 推广的本质,是“把对的东西,放在对的人眼前”,不是“把钱砸在所有地方”

**第四步:数据不是“看的”,是“用来改策略的”**

最后一个坑,是“不会用数据”。

我以前用Excel拉数据,得花半天时间,等算出“30天留存率”时,已经过了一周——错过了调整的最佳时机。

直到我用了个实时数据分析工具(类似“游戏和广告的体温计”),能随时看:

– 游戏的“30天留存率”(比如从20%涨到35%,说明AI功能有用);

– 广告的“点击率”(比如某条小红书广告的点击率是5%,比应用商店的1%高,就把预算转过去);

有次我发现,某款手游的30天留存率从20%涨到35%,赶紧把原本要投给另一个游戏的5万预算,转了3万过来——结果这个游戏的月收入从3万涨到了8万!

数据不是“摆设”,是“导航仪”——它能告诉你“哪条路走得通”,你得跟着调整

**最后:我摸出的“AI涨业绩”底层逻辑——像“煮奶茶”一样做事**

踩了这么多坑,我终于明白: AI不是“魔法”,是“帮你把事做细的工具”

就像煮奶茶:

– 先选对茶叶(对应“搞清楚业务短板”);

– 再控制火候(对应“让技术团队听懂业务需求”);

– 最后尝味道调整糖量(对应“用数据优化推广”);

如果上来就往奶茶里加“高级奶精”(盲目All in AI),却没选对茶叶(没搞清楚用户需求),那奶茶肯定难喝。

**现在的结果:从“急得失眠”到“踏实睡觉”**

调整后,我们的游戏:

– 主要手游的30天留存率从20%涨到35%;

– 广告收入从每月5万涨到12万;

更重要的是,我再也不用“瞎着急”了—— 每一步都有“数据”和“用户需求”兜底

如果你也在做游戏或广告业务,想试试AI却不知道从哪下手,记住我这3个“避坑口诀”:

1. 先问“用户需要啥”,再想“AI能帮啥”(别乱砸钱);

2. 技术团队得有“懂业务的人”(别让技术和需求脱节);

3. 数据要“实时看、快速调”(别等一周再改)。

其实做数字营销,跟你第一次学做饭一样——谁没煮糊过粥?关键是“摔一跤,记一个教训”。

你要是也踩过类似的坑,或者有更巧的招,评论区跟我唠唠——咱们互相避坑,一起把业绩做起来!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