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**“教新手做‘AI版家常饭’”**的逻辑,把这次腾讯业务增长的踩坑经历,拆成「从乱做饭到会做饭」的真实操作故事——像你第一次学做饭那样,从“乱买食材”到“精准做菜”,每一步都讲清“我当时怎么干的、踩了啥坑、后来怎么改的”。
开头:我曾犯过“买了高级锅却做糊饭”的傻
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?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个**进口智能电饭煲**,以为能天天吃喷香的米饭,结果第一次用就把米煮成了“粥饭混合体”——米放多了、水加少了、功能键按错了,最后只能泡着咸菜吃。
我一开始做腾讯AI驱动业务增长时,就像这个“乱用电饭煲的人”:老板说“要搞AI”,我立刻砸钱买了一堆AI技术(像买了电饭煲+烤箱+破壁机),以为“技术越贵,效果越好”,结果**钱花了上百万,数据却像“煮糊的饭”——游戏收入没涨、广告没人点、“元宝”(腾讯AI应用)用户留不住**。
直到我被“数据冷水”浇醒:**AI不是“高级电器”,是“做饭的工具”——得先搞清楚“用户爱吃啥”,再用工具做“对味的菜”**。
第一步:从“乱买食材”到“先问家人爱吃啥”——策略制定要“精准”
我之前的傻操作:
刚接项目时,我拍着胸脯说“加大AI投入就能涨业绩”,把钱全砸进“AI底层技术”(像买了一堆进口大米,却没问家人爱吃米饭还是面条)。结果:
– AI技术越搞越复杂,业务端(游戏、广告、“元宝”)根本用不上;
– 成本像“煮开水”一样往上蹿,收益却像“温凉水”——游戏收入月增长才1%,“元宝”用户留存率只有8%。
后来我怎么改的?像“做饭前先列清单”:
我停了所有“盲目投入”,先做3件事(相当于“做饭前问家人+查菜谱”):
1. **问“用户爱吃啥”**:用调研工具查腾讯用户的需求——比如游戏玩家爱“有故事的boss”(不是单纯打怪)、广告用户爱“能占便宜的福利”(不是空喊“快来买”)、“元宝”用户需要“能解决实际问题”(不是“花里胡哨的功能”)。
2. **定“买菜清单”**:把AI投入拆成“1个底层框架+3个核心业务+N个小功能”(相当于“买1袋大米+2斤肉+3把青菜”,不买没用的进口水果)——比如AI框架用来支撑所有业务,游戏用AI做“剧情”、广告用AI做“精准素材”、“元宝”用AI做“实用工具”。
3. **算“做饭时间”**:不是一次性砸钱,而是“先试做一道菜,好吃再加大分量”——比如先让AI做“1个游戏剧情试点”,效果好再推广到10个游戏;先让AI做“1条广告素材”,转化率高再做100条。
**结果**:3个月后,AI投入的“性价比”涨了40%——之前花100万只涨1%收入,现在花50万就能涨5%。
**底层逻辑**:**不是“工具越贵越好”,是“工具能做‘对味的菜’才好”**——就像你爱吃面条,买个面条机比买破壁机有用。
第二步:从“乱炒菜”到“按口味调火候”——内容制作要“对味”
我之前的傻操作:
我以为“AI能自动做内容”,比如让AI写游戏剧情,结果AI写了个“英雄救美”的老套故事(像你炒了盘“盐放多了的青菜”),玩家评论说“像看十年前的电视剧”,剧情好评率只有25%;
让AI做广告素材,AI写了句“快来玩新游戏!”(像你卖蛋糕只写“卖蛋糕啦”),点击率低到“刷10次后台都没变化”,差点把电脑关掉。
后来我怎么改的?像“按家人口味调盐量”:
我不再让AI“自由发挥”,而是让AI**先分析“用户的口味点”**(相当于“先尝一口菜,再加盐”):
– **游戏剧情**:我让AI查玩家的行为数据——比如玩家打“屠龙boss”时,愿意花30分钟+充钱买装备,说明玩家“爱有故事的boss”。于是AI把剧情改成:“boss曾是保护村子的英雄,被邪恶力量控制,玩家打boss是‘拯救英雄’”。结果剧情好评率从25%涨到60%!
– **广告素材**:我让AI分析广告用户的偏好——比如用户爱“免费抽SSR卡”(游戏里的高级角色),于是AI把广告从“快来玩新游戏!”改成“新手登录送SSR卡,我抽到了最强英雄!”。结果点击率涨了2倍,转化率(点击后下载的人)从3%涨到8%!
**关键教训**:**AI不是“自动炒菜机”,是“帮你调火候的助手”**——你得先告诉它“家人爱吃淡口”,它才会少放盐;你得告诉它“玩家爱有故事的boss”,它才会写对剧情。
第三步:从“乱发朋友圈”到“送菜上门”——渠道投放要“精准”
我之前的傻操作:
我把新游戏和“元宝”直接挂在腾讯首页(像你把蛋糕照片发朋友圈,只给亲戚看),结果:
– 新游戏点击量10万,但下载量只有500(像朋友圈点赞50个,没人买蛋糕);
– “元宝”用户新增1万,但3天就删了8000个(像有人买了你的蛋糕,吃一口就扔了)。
后来我怎么改的?像“把蛋糕送到爱吃的人手里”:
我不再“广撒网”,而是**让AI“找对人”**(相当于“把蛋糕送到小区妈妈群,因为妈妈们常给孩子买”):
1. **“元宝”怎么推?** 我把“元宝”和微信绑在一起——比如你在微信问“今天天气怎么样?”,“元宝”会立刻弹出来:“今天25℃,适合穿短袖,附近300米的奶茶店有买一送一”(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)。结果“元宝”的用户留存率从8%涨到18%!
2. **新游戏怎么推?** 我不用首页banner了,而是让AI推荐给“喜欢类似游戏的人”——比如玩家之前玩过《王者荣耀》,AI就推“新游戏有5v5模式,还能自定义英雄技能”。结果下载量涨了35%!
**关键教训**:**推广不是“让所有人看到”,是“让需要的人看到”**——就像你卖蛋糕,不是发朋友圈,而是去“孩子放学的校门口”,因为那里全是要给孩子买蛋糕的家长。
第四步:从“做完饭就不管”到“尝一口再调整”——数据监控要“实时”
我之前的傻操作:
我以为“做完菜就万事大吉”,把游戏和“元宝”上线后,就等着“涨业绩”(像你做了蛋糕,放在店里就不管了)。结果:
– 游戏上线第7天,收入突然掉了20%(像蛋糕卖不动,因为今天做的是巧克力味,而顾客爱吃草莓);
– “元宝”用户留存率第30天只剩5%(像蛋糕放久了变味,没人买)。
后来我怎么改的?像“每天尝菜调整”:
我用数据软件盯着3个核心指标(相当于“每天看蛋糕销量+顾客反馈”):
1. **游戏收入**:要是某天收入掉了,就查“是不是某关难度太高?”(比如玩家打不过boss就卸载),让AI把boss难度调低10%,收入就涨回来了;
2. **广告转化率**:要是广告点击率高但转化率低,就查“是不是素材骗了用户?”(比如广告说“送SSR卡”,实际要充钱才能拿),让AI把素材改成“登录直接送,不用充钱”,转化率涨了5%;
3. **“元宝”留存率**:要是留存率低,就查“是不是功能不好用?”(比如加载要3秒,用户不耐烦),让技术把加载速度优化到1秒,留存率涨了10%。
**关键教训**:**数据不是“摆设”,是“菜的咸淡表”**——就像你做蛋糕,每天尝一口,咸了就少放糖,淡了就加草莓,才能越做越好吃。
最后:我悟到的“数字营销底层逻辑”——像“做饭的3个常识”
经过这一圈“踩坑-调整”,我终于明白:**数字营销和做饭的逻辑一模一样**,根本不是“用高级工具”或“砸钱”,而是3个“家常道理”:
1. **“先问爱吃啥”比“买贵食材”重要**:不是AI技术越复杂越好,是AI能解决“用户的真实需求”——比如“元宝”能帮用户查天气+找奶茶店,比“能写论文的AI”有用100倍;
2. **“有人真买”比“点赞多”重要**:广告不是“点击率高”就好,是“有人真的下载游戏/用‘元宝’”——比如之前广告点击率5%,但转化率只有1%,后来调整后点击率3%,转化率却有5%;
3. **“留得住人”比“拉新人”重要**:“元宝”拉1000个新用户,不如留100个老用户——老用户会推荐朋友用,比“拉新”成本低10倍。
现在的结果:“AI做的菜”终于“对味了”
现在腾讯的业务增长,像“终于学会做饭的你”:
– 游戏收入月增长从1%涨到15%;
– 广告营销收入月增长从3%涨到22%;
– “元宝”用户留存率从8%涨到20%;
虽然还有挑战(比如“元宝”想做“超级应用”还需努力),但至少走对了方向——**不是“用AI砸业绩”,是“用AI做对味的菜”**。
给你的建议:下次做数字营销,先问自己3个“做饭问题”
如果你也在做数字营销(比如推产品、做广告、运营用户),不妨先问自己3个“做饭问题”:
1. **“我的用户爱吃啥?”**(比如游戏玩家爱“有故事的boss”、广告用户爱“能占便宜的福利”);
2. **“我的工具能做‘对味的菜’吗?”**(比如AI能分析玩家需求,还是只会写老套剧情?);
3. **“我每天尝‘菜的咸淡’了吗?”**(比如每天看数据,调整策略?)
其实数字营销没那么复杂——**就像做饭,把“对味的菜”做好,再给“爱吃的人”送过去,自然能涨业绩**。
你做数字营销时,有没有遇到过“像我之前那样乱做饭”的情况?比如“发广告没人理”“做内容没人看”?评论区告诉我,我帮你想想“调整方法”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