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\!DOCTYPE html>
我刚做电商那会,活像个“闭着眼闯迷宫”的愣头青——以为“多开几家店、买几个工具”就能赚钱,结果撞得头破血流。今天把我从“踩坑王”到“摸出门道”的全过程,像教新手学骑车一样,一步步跟你唠明白:
01 我踩过最傻的坑:以为“人多就能卖”,结果亏了3万
去年想在南京开京东新店,我犯了个**致命错误**:只看了眼“南京有800万人”的数字,就拍脑袋进了200台北方常用的电取暖器。
结果呢?店开了一个月,就卖出去3台——后来跟小区阿姨聊天才知道:“南京冬天没集中供暖,但我们用空调啊!谁买这大笨家伙占地方?”
仓库里堆着的取暖器,最后只能打5折处理,亏了3万多。
哦,原来我错在**“没搞懂当地人要什么”**——不是“人多就能卖”,是“当地人需要什么,你才能卖什么”。
02 第一步:别先砸钱!先“摸透当地人的需求”
后来我学聪明了:开南京店前,先做了3件“笨事”:
- **蹲小区唠嗑**:早上去跟买菜的阿姨聊“你京东买啥?”,阿姨说“生鲜呀,进口草莓比超市新鲜”;晚上等下班的年轻人:“你逛京东最在意啥?”,年轻人说“母婴用品,进口奶粉靠谱”。
- **查后台数据**:用京东的“用户画像”功能(后台能看到当地用户的购物偏好),发现南京用户的“生鲜+母婴”销量,是其他品类的2倍!
- **找本地朋友验证**:问南京的朋友“你觉得京东缺啥?”,朋友说“缺靠谱的母婴生鲜,超市的进口奶粉太贵”。
我赶紧把取暖器换成了**进口奶粉、新鲜草莓、母婴纸尿裤**——结果开业第二个月,客流量直接涨了4倍!
你看,“市场调研”不是“翻报表”,是**“跟当地人唠嗑+看他们的购物车”**——就像你给朋友买礼物,得先问他“喜欢啥”,不是你觉得“好”就买。
03 第二步:宣传别写“空话”!要戳中人家“痛点”
我之前做南京店的宣传,海报写“京东新店开业,全场8折”——挂在小区门口,没人看。
后来我改成:**“南京宝妈看过来!你家娃喝的XX牌进口奶粉,我这儿比超市便宜50块!”**(直接点出宝妈的需求),还配了张“宝妈抱着宝宝拿奶粉”的图——结果3天内,20多个宝妈加我微信问链接!
再比如解决拼多多商家的“高退款”问题:我做了个“挽单工具”(客户要退款时,自动发优惠券留人的工具),原来宣传写“降低退款率”,商家没感觉;后来改成:**“客户要退奶粉?发张5元无门槛券,他说不定就留下买纸尿裤——上周有个商家用了,退款率从15%降到5%!”**(用具体案例),结果商家主动来问怎么用。
你记着:**宣传不是“我要卖什么”,是“你用了我的东西,能解决啥麻烦”**——就像你推荐奶茶,不说“好喝”,要说“半糖去冰,喝了不胖”,朋友肯定愿意试。
04 第三步:投放别乱发!要找“对的人”在哪里
我之前南京店的宣传,只发了京东平台的广告——没几个人看见。后来我换了个思路:**“目标客户在哪,我就去哪发”**:
- **宝妈群**:加了10个南京本地宝妈群,发“京东母婴优惠”的消息,还附了个小教程:“客户要退奶粉?发5元券,他可能买纸尿裤”——群里宝妈马上来问链接。
- **线下培训**:办了场“拼多多商家培训会”,手把手教怎么用挽单工具——来了20个商家,15个会后都开始用了。
再比如AI视频推广:我之前发抖音没人看,后来改成发**南京本地育儿论坛+美食群**(因为AI视频拍的是母婴和生鲜),还找了几个本地创作者内测(给点小礼品,比如免费奶粉),让他们拍“用AI做视频有多省时间”——结果播放量涨了3倍!
你看,“投放”不是“广撒网”,是**“找对鱼塘钓鱼”**——想钓宝妈,就去宝妈群;想钓吃货,就去美食群。
05 第四步:每天要看数据!有问题马上改
我之前的毛病是“每周才看一次数据”——等发现问题,已经晚了。现在我改成**“每天早上8点,先查3个数据”**:
- **销售额**:今天卖了多少?比昨天多还是少?
- **客流量**:有多少人来逛?是从宝妈群来的,还是从海报来的?
- **退款率/视频播放量**:拼多多退款率高不高?AI视频有人看吗?
比如有次我发现AI视频播放量掉了一半——赶紧看原因:原来视频转场太僵,像机器人剪的,观众看10秒就划走了!我马上让技术改:**加南京话配音(“宝宝喝这个奶粉,香得很嘞!”)+ 自然转场(从宝妈拿奶粉,切到宝宝喝奶粉的画面)**——第二天播放量就涨回来了。
还有次拼多多退款率从10%涨到18%——查了才知道是“物流慢”,我赶紧联系京东本地仓,改成“当天发货”——退款率又降到8%!
你记着:**数据是“电商的体温计”**——发烧了(数据掉了),就得马上吃药(改策略),不能等烧得更厉害。
06 第五步:每周复盘!别偷懒
我现在每周五下午,都会跟团队开“复盘会”——把这周的错列出来,一个个改:
- 比如南京店上周生鲜销量下降:原因是“草莓不新鲜”——下周换个靠谱的供应商;
- 比如香港店港式奶茶原料卖得差:原因是“包装没繁体中文”——下周改成繁体;
- 比如AI视频评论说“文字太生硬”:下周让文案加口语化的话(“这个奶茶原料,煮出来跟茶餐厅一模一样!”)。
“复盘”不是“骂自己”,是**“把错变成经验”**——比如我亏的3万取暖器,让我记住“先调研再进货”;宣传没人看,让我记住“要戳痛点”。
07 最后:我终于懂了——电商的核心是“精准匹配”
以前我以为“多开几家店就能赚钱”,现在才明白:
- **卖货像做菜**:得问人爱吃辣还是甜,不是你想做啥就做啥;
- **卖工具像教骑车**:得手把手教,不是把车扔给人家就完了;
- **做电商像开车**:得看仪表盘(数据),不是闭着眼往前开。
比如后来拓展香港市场,我提前问香港朋友“你们爱买啥”——朋友说“港式奶茶原料+内地辣条+电动牙刷”,我就进了这些货,结果开业第一周卖了10万!这就是“精准匹配”的威力。
跟你唠唠接下来的打算
现在再遇到“京东新店遇冷”“拼多多高退款”的问题,我肯定不会慌:
- 先“调研”:跟当地人唠嗑+看数据,摸透需求;
- 再“宣传”:写戳痛点的文案,比如“宝妈要的奶粉,我这儿便宜50块”;
- 然后“投放”:找目标客户聚集的地方,比如宝妈群;
- 接着“看数据”:每天查销售额,有问题马上改;
- 最后“复盘”:每周总结,把错变成经验。
想跟你唠唠:你踩过哪些坑?
你们做电商时,有没有过这些情况:
- 进错货(比如卖短袖给东北冬天);
- 宣传文案没人看(比如写“全场8折”没人理);
- 投放错了地方(比如把母婴广告发在游戏群);
评论区跟我说说,我帮你想想招——毕竟,踩坑多了,总能总结点有用的经验~
咱们一起把电商这事儿,从“瞎撞”变成“有谱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