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「教邻居阿姨做网络营销」的方式,把这份复盘拆成**5步具体操作+1个核心逻辑**——像你第一次学做饭时,我站在旁边手把手教你打鸡蛋、调火候那样,全是能直接抄的细节。
先聊我刚入行的「傻事」:以为砸钱就能卖货
我刚接第一个企业单时,是家卖**手工皂**的小工厂——老板说「我要流量!越多越好!」,我就直接往抖音投了5万块广告,视频是「手工皂的制作过程」,结果流量涨了10倍,但**100个人点进来,只有3个人买**(转化率3%)。老板急得跳脚:「钱花了,怎么没人买?」
后来我才明白:**不是流量越多越好,是「想买房的人」看到你的「卖房广告」才有用——你给想吃火锅的人推奶茶,再便宜他也不买**。
现在教你:5步把「卖不动」变成「卖疯了」
假设你现在要帮这家手工皂企业做营销,我带你一步步做——
第1步:先搞清楚「用户到底想要啥」(策略制定)
别一上来就写文案、投广告!先做3件事:
- **查对手**:去小红书搜「手工皂推荐」,把热门笔记的**评论区**扒一遍——比如100条评论里,80条在问「敏感肌能用吗?」「洗了会不会紧绷?」「孕妇可以用吗?」;
- **问老板**:这家工厂的核心优势是「用的是云南高山茶油,没有化学添加」(老板之前没说!);
- **列数据**:用Excel把「用户需求」和「企业优势」连起来——用户要「敏感肌能用」,企业有「无化学添加」;用户要「洗了不紧绷」,企业有「茶油滋润」。
**结论**:我们的策略不是「卖手工皂」,是「卖「敏感肌/孕妇都能放心用的茶油手工皂」——这一步叫「精准定位」,就像你卖伞时,得先说「防暴雨的伞」,而不是「一把伞」。
第2步:把「优势」变成「用户看得懂的话」(内容制作)
我之前犯的错是:**把「茶油手工皂」写成「我们的皂用了云南茶油」**——用户根本不在乎「云南茶油」,他们在乎「用了之后我能得到什么」。
后来我改了3处,直接让互动率从5%涨到15%:
- **文案**:把「我们的皂用了云南茶油」改成「宝妈/敏感肌看过来!这皂洗1次,比你敷3片补水面膜还润——因为加了能吃的云南茶油,连孕妇都敢给宝宝洗」(直接戳「用户身份」+「使用效果」);
- **图片**:把「皂的特写」换成「宝妈用皂给宝宝洗手的场景」(用户能代入自己);
- **钩子**:结尾加「评论区抽3个人送试用装,告诉我你最在意手工皂的什么?」(逼用户留言)。
**关键**:不是你觉得「好」的内容就有用,是「用户觉得「这说的就是我」的内容才有用」——就像你妈给你煮鸡汤,会说「喝了这个,你明天上班不冷」,而不是「这汤用了老母鸡」。
第3步:把钱花在「用户本来就想买的地方」(渠道投放)
我之前犯的第二个错:**把预算平均分给抖音、小红书、百度**——结果抖音转化率3%(用户在刷搞笑视频,没心思买皂),小红书转化率10%(用户本来就在搜「好用的手工皂」),百度转化率5%(用户在查「手工皂怎么选」)。
后来我调整了**「弹药分配」**:
- 小红书:预算从1万加到1.5万(因为这里的用户「刚好想买」);
- 抖音:预算从1万减到3000,但视频换成「宝妈用皂给宝宝洗手,宝宝笑到拍水花」(抖音用户爱刷「治愈场景」);
- 百度:预算保持5000,但关键词改成「孕妇能用的手工皂」「敏感肌手工皂推荐」(用户搜这个就是要找解决方案)。
**结果**:小红书转化率保持10%,抖音转化率涨到8%,百度转化率涨到7%——总销量比之前多了1.5倍。
第4步:盯着数据「救火」——每一次下降都是「提示信号」
做营销像「开饭店」:你得时不时去大堂看一眼——有没有人坐半天没点菜?有没有人吃了一口就皱眉头?
我有次偷懒,3小时没看后台,结果**小红书流量从200个/小时掉到50个/小时**——赶紧去查原因:竞争对手投了个「9.9元手工皂试用装」的广告,把我们的流量抢了!
我马上改了2个地方「救火」:
- 广告文案加「买皂送起泡网+10g试用装(比对手多5g)」;
- 加「前50名下单再减10元」的倒计时(用户怕错过)。
**结果**:15分钟后流量涨回180个/小时——你看,数据不是「数字」,是「用户在喊:「我想要更划算的!」」。
第5步:把「错」变成「下次的对」——复盘比做事更重要
项目结束后,我坐在电脑前列了张「错题本」:
- **对的事**:策略里选了「敏感肌/孕妇」的点(戳中用户需求);内容里加了「宝妈带娃」的场景(用户能代入);渠道重点投了小红书(用户刚好想买);
- **错的事**:一开始没问老板「核心优势」(浪费了1周时间);抖音初期视频选了「制作过程」(用户不爱看);偷懒没盯数据(差点丢了流量);
- **下次要改的事**:不管接什么单,先逼老板说「你最牛的地方是什么」;抖音视频先测「场景类」(比如「用户用产品的样子」)再投钱;每2小时看一次后台数据。
最后说「最核心的逻辑」:不是砸钱,是「猜用户的心思」
我做了10个项目后才明白:**网络营销的本质,是「用用户的语言,把你能给的,放到他刚好需要的地方」**——
- 你卖儿童玩具,就得先说「摔不烂的恐龙玩具,孩子玩1年都不坏」(用户怕「买了3天就碎」);
- 你卖净水器,就得先说「不用换滤芯的净水器,一年省500块」(用户怕「后续花钱」);
- 你卖面膜,就得先说「敷10分钟,熬夜脸秒变水光肌」(用户怕「敷了没用」)。
给新手的3个「保命提醒」
- **别当「文案艺术家」**:用户没耐心看「文艺句子」,你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说「我昨天用了这个皂,洗了之后脸滑得能搓出泡泡」;
- **别「平均花钱」**:把80%的钱投到「用户本来就有需求」的渠道(比如卖母婴产品就投小红书、抖音育儿号);
- **别「偷懒不看数据」**:数据掉10%就得马上查原因——是对手抢流量?还是你的内容腻了?还是用户需求变了?
其实做网络营销,就像你在小区里卖水果:
- 先问邻居「你想吃甜的还是酸的?」(查需求);
- 然后说「我家苹果是糖心的,咬一口能爆汁」(讲优势);
- 再把苹果摆到「小区门口便利店旁边」(找对渠道);
- 最后看「今天卖了10斤还是20斤」,如果卖得少,就加「买5斤送1斤」(调策略)。
没那么复杂,就是「把对的东西,卖给对的人,用对的方法」——你学会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