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想跟你聊点**能直接抄作业**的事儿——我上个月刚帮一家做企业服务的公司,从“完全摸不着AI北”到顺利启动全国AI布局,过程像第一次学煮奶茶:一开始放多少糖都错,熬茶底还糊了锅,但慢慢摸出门道,最后做出来的奶茶客人说“比之前好喝十倍”。

我把整个过程拆成**5步“手把手操作”**,每一步都给你讲“我当时具体干了啥”“踩了什么坑”“怎么改对的”,保证你就算是第一次碰AI布局,也能跟着走。

**第一步:先搞清楚“我们能做什么”——别上来就想“颠覆行业”**

我刚接这个项目时,老板拽着我说:“我要做全国AI商业布局!”我第一反应是:“先别急,咱们得先搞清楚‘两个问题’:**市场需要什么?我们擅长什么?**”

**我当时具体干了这2件事:**

  1. **用“笨办法”找市场机会**:
    我没买贵的数据分析软件,就用了两个免费工具:
    – 上**易观分析**(一个能查行业报告的网站),搜“2024年中小企业AI需求”——发现80%的中小商家需要“**简单好用的AI营销工具**”(比如用AI写朋友圈文案、用AI统计客户到店数据),而不是“高大上的AI系统”;
    – 翻公司的“老账本”:把过去3年做过的AI相关项目列出来(用Excel表,列“项目名称、客户反馈、赚了多少钱”)——发现我们最擅长的是“**帮零售行业做AI文案工具**”(比如给奶茶店写“第二杯半价”的朋友圈,客户复购率能涨15%)。
    把这两个信息叠在一起,方向就明确了:**先做“零售行业AI营销工具”的全国布局**,不是什么都做,先把“拿手活”放大。
  2. **选人别光看简历——让他“真刀真枪干一次”**
    以前老板招AI项目负责人,只看“有没有AI行业经验”,结果招了个“只会讲术语”的人,连“AI文案工具怎么对接客户微信”都不会。这次我改了规则:**让候选人做“小任务”,看他“会不会落地”**。
    比如有个候选人,简历写“5年AI产品经验”,我让他做个小任务:**用我们的AI工具,帮一家本地奶茶店写3条“周末促销”的朋友圈文案**,并说明“为什么这么写”。
    – 有的候选人写得很“高级”:“用AI赋能消费场景,开启沉浸式体验”——这就是“不会落地”;
    – 有个候选人写:“周末来喝奶茶!AI帮你算:买2杯能省8块,够买一根烤肠——转发这条朋友圈,再送你个小料”——还加了一句:“我问过奶茶店老板,他们的客群是大学生,最在意‘省钱’和‘小福利’”——这就是“懂客户”的人,后来我选了他。

**第二步:做方案别写“漂亮话”——写“能做到的事”**

方向和人定了,接下来要写**AI布局方案**和**宣传素材**。一开始我们犯了个错:方案里写“6个月内覆盖全国20个城市”,素材里拍了个“高科技实验室”的视频——结果技术团队说:“我们只能先支持5个城市”,销售团队说:“客户看了视频,以为我们要卖‘百万级AI系统’,都不敢找我们了”。

**我当时是这么改的:**

  1. **方案要“拆成能落地的小目标”**:
    把“全国20个城市”改成“**先做华东5个城市(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、合肥),每个城市选10家零售客户试点**”——用Excel算成本:技术团队能支持,销售团队能覆盖,成本刚好在预算内。
    方案里加了“**每月进度表**”:比如1月做上海试点,2月做杭州,3月总结试点经验——不是“拍脑袋定大目标”,是“一步步走”。
  2. **素材要“讲客户的故事”**:
    把“高科技实验室”的视频删了,换成**真实客户的采访**:找我们之前服务过的奶茶店老板,让他对着镜头说:“以前我每天写朋友圈要花1小时,现在用他们的AI工具,10分钟就写完了,还能多陪孩子玩会儿”——素材发出去,3天就有12个客户找我们咨询,比之前多了3倍。

**第三步:让员工“听懂”“愿意干”——别念PPT**

方案做好了,得让员工“跟上”——不然你说“要做AI布局”,员工心里想“这跟我有啥关系?”。还有个小问题:当时公司有个老员工要离职,以前我们就是买个蛋糕拍个照,结果员工说“没意思”,离职的人也没留下啥感情。

**我当时做了2件事:**

  1. **用“员工的话”讲AI布局**:
    以前我们给员工培训,就是念PPT:“我们要做AI商业布局,提升市场占有率”——员工都在底下玩手机。这次我换了个方式:**找销售团队的“老大哥”站出来分享**:“以后用AI写客户跟进邮件,我每天能多跟进5个客户,下班能早半小时接孩子”;找技术团队的“小年轻”说:“以后AI能帮我们自动测试代码,再也不用熬夜改bug了”——员工一听“能帮自己省时间、多赚钱”,立刻就懂了,有人还主动问:“那我要学什么技能?”
  2. **送别活动要“按员工的心意来”**:
    以前的送别活动是“领导讲话+拍集体照”,这次我们让要离职的员工**选“最想和大家做的事”**:
    – 有个技术小哥选了“一起打一把联机游戏”——我们把会议室的电脑连起来,大家边打游戏边聊:“以后你去了新公司,要是遇到技术问题,随时找我”;
    – 有个销售大姐选了“一起吃顿火锅”——大家边吃边说:“你以前帮我谈成了个大客户,我还没谢你呢”——最后离职的人说:“以后有客户需要AI工具,我肯定推你们”,比以前“哭哭啼啼”好多了,员工士气反而上去了。

**第四步:盯着“两个数据”——别等“出大事”再改**

布局启动后,最怕“蒙着头干”——得**每天看数据,有问题立刻改**。我当时用了个简单的“数据监测表”(用Excel做的),每天看两个数:

  1. **业务进度数据**:比如试点城市的客户签约量、AI工具的使用率;
  2. **员工士气数据**:用问卷星做个小调查,问“你觉得今天做的事对AI布局有帮助吗?”“你有什么建议?”

**举个我遇到的例子:**

有天我看数据,发现杭州的客户签约量一周没涨,立刻找杭州的销售经理聊——他说:“客户觉得我们的AI文案工具‘不够灵活’,比如想加‘本地方言’的话术,工具里没有”。我马上找技术团队,用3天时间加了“**方言自定义功能**”(比如杭州客户能加“阿拉杭州人最爱喝的奶茶”),再过一周,杭州的签约量涨了20%。

还有一次,问卷星里有个员工写:“我觉得AI布局的培训太少,我想学习怎么用AI工具”——我立刻加了“**每周1小时AI工具培训**”,让技术团队的人教大家“怎么用AI写文案”“怎么看AI数据报告”,员工的参与度评分从6分涨到了9分。

**第五步:复盘要“记教训”——别“走过场”**

布局推进了3个月,我们做了**全面复盘**——不是“开个会念总结”,是“把所有数据和问题摊开,写‘避坑清单’”。

**我当时是这么做的:**

  1. **把数据贴在墙上**:把试点城市的签约量、员工参与度评分、客户反馈都打印出来,贴在会议室的墙上——红圈画“成功的地方”(比如“杭州的方言功能涨了20%签约量”),蓝圈画“失败的地方”(比如“一开始的全国方案太冒进”)。
  2. **写“避坑清单”**:把这次踩的坑都记下来,比如:
    – 别做“超过团队能力30%的事”(比如团队能支持5个城市,就别做20个);
    – 选人要“看实际做事的能力”(比如写文案的能力,比“AI经验”重要);
    – 给员工讲布局,要“讲他们的利益”(比如“能早下班”,比“提升市场占有率”有用)。

**最后:我从这次实操里学到的“最有用的道理”**

其实做AI商业布局,**不是“先把所有事想清楚再做”,是“边做边改”**——就像煮奶茶,不是先放多少糖都算好,是边煮边尝,觉得甜了就加茶,觉得淡了就加糖。

  • 一开始我们想做“全国布局”,后来改成“华东5个城市试点”——这是“边做边调整方向”;
  • 一开始我们的素材是“高科技视频”,后来改成“客户故事”——这是“边做边找对的方法”;
  • 一开始我们的送别活动是“拍集体照”,后来改成“按员工心意来”——这是“边做边懂员工的需求”。

**给新手的建议:刚开始做AI布局,先做这3件事**

  1. **先找“自己的拿手活”**:别想“颠覆行业”,先想“我以前做过什么AI相关的事,客户反馈好?”——比如你帮客户用AI写过文案,就先把这个“拿手活”放大;
  2. **选人要“让他做小任务”**:别光看简历,让他帮你做个“能落地的小任务”——比如写个文案,做个小方案,看他“会不会懂客户”;
  3. **方案要“拆成小目标”**:别写“全国20个城市”,写“先做5个城市试点”——一步步走,比“拍脑袋定大目标”靠谱。

其实AI商业布局没那么神秘,就像你开个小店想加新口味:先问老客户“喜欢喝什么”(找方向),再找个会做这个口味的师傅(选人),再做小份试吃(试点),最后根据反馈调整(复盘)——就是这么简单。

你要是刚开始做AI布局,遇到什么问题,比如“不知道怎么找方向”“不知道怎么选人”,可以在评论区问我,我帮你出主意~

下次我再跟你聊“AI布局怎么找客户”——都是实操的招,保证你能用!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渊枢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