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做电商新业务那会,跟个“钱多人傻”的愣头青似的——以为只要往里面砸钱,业务就能像吹气球一样“膨”地起来,利润哗哗往口袋里钻。结果呢?碰了一鼻子灰!
就说2025年二季度京东那档子事吧:他们想靠外卖等新业务拉业绩,一开始卯足劲投钱,结果利润没涨,成本倒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,新业务亏得厉害。我当时盯着他们的Excel数据,简直像看到三年前的自己——对着下滑的利润、飙升的成本,脑壳疼得直拍桌子,心里骂自己:“咋这么笨?砸钱就能涨?骗鬼呢!”
接下来,我把踩过的坑、摸出来的“保命五步法”,像教邻居阿姨做电商那样,一步步跟你掰扯清楚——**全是“边做边骂自己笨”的实操经验**!
第1步:别当“冤种”——先算清楚“每一块钱能不能赚回来”
我刚做操盘时,犯过最傻的错:**以为“投入=增长”**。比如做带电产品(像小电器),我觉得“高端=好卖”,砸钱进了一堆带“高性能芯片”的小音箱,结果用户根本不买——人家要的是“能放床头、不占地方”的小音箱!还有做外卖业务,我砸钱做了个“花里胡哨的界面”,结果用户说“点单流程变复杂了”,成本高得要命,订单还跌了。
后来我才明白:**做新业务不是“赌大小”,是“精打细算过日子”——每花一块钱,都要先问自己:“这钱能赚回几块?”(就是大家说的“ROI”,投入产出比)**
现在我做新业务,第一步绝对不会乱砸钱,而是先做3件“算账”的事:
1. **看市场需要啥**:用京东大数据、艾瑞咨询这些工具,查用户最近在搜啥。比如做外卖,我查到用户搜“凑单小零食”“免配送费”的次数最多——得,就往这俩方向扎!
2. **扒自己的家底**:我有啥优势?比如京东做外卖,有自营百货的底子,那我就把“外卖+百货”绑起来(比如点外卖送小零食),既省成本又吸用户!
3. **砍“冤枉钱”**:列个“投入清单”,把钱分成“必须花”和“可砍”——比如外卖系统优化,“支付流程顺畅”是必须的,“花里胡哨的动画”?砍了!
你看,这样一来,我就不会像以前那样“傻砸钱”了——每一分钱都花在“能赚回来”的地方!
第2步:别“自嗨”——得蹲下来听用户的话!
我以前做带电新品的宣传,自己觉得“这海报太牛了!”——满屏都是“高性能芯片”“超大声量”,结果用户反馈“看不懂”“我就想要个小的、能放床头的”!还有一次做日用百货自营,我进了一堆“高端纸巾”,结果外卖用户过来买的都是“便宜好用的抽纸”,堆在仓库里落灰!
那会我才反应过来:**我不是“上帝”,用户才是!别自己想当然,得“贴地飞行”——多跟用户聊,多收反馈!**
现在我做新品或方案,都会先做“小范围测试”:
1. **做“用户投票”**:比如做3张不同的海报(A是“高性能”,B是“省空间”,C是“便宜”),放到朋友圈或用户群里,问“你会买哪个?”——结果90%的用户选B,那我就把宣传重点改成“省空间”!
2. **扒用户订单**:做百货自营前,我先翻外卖用户的订单——哦,他们买得最多的是“抽纸、矿泉水、小面包”,那我就先进这些,卖得好再加别的!
3. **找“用户卧底”**:我加了几个外卖用户的群,每天爬楼看他们聊啥——比如有人说“满减门槛太高”,我赶紧把外卖的满减从“20减5”改成“15减5”,当天订单就涨了10%!
你看,用户的话比你自己的“自嗨”管用100倍——别觉得“我比用户懂”,蹲下来听,才会赚!
第3步:别“乱撒网”——渠道要选“用户在的地方”!
我以前投放渠道,跟“瞎扔骰子”似的——小红书、抖音、朋友圈全投,结果有的渠道根本没效果:比如我投了个母婴类的小红书号,我们的目标用户是“25-35岁的上班族”,人家粉丝都是宝妈,根本不买我们的小电器!盯着后台数据刷新,流量一动不动,我差点把电脑砸了!
后来我学会了:**渠道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是“对的才好”——得选“目标用户扎堆的地方”!**
现在我投放,会做“三步筛选”:
1. **定目标用户**:先明确“我要找啥人?”——比如外卖业务,目标是“20-35岁、经常点外卖的上班族”;
2. **找用户在的渠道**:比如抖音的“职场日常”博主(上班族爱刷)、美团外卖的“美食推荐”专区(外卖用户必看)、小红书的“打工人午餐”笔记(精准!);
3. **小范围测试**:先给每个渠道投1000块,看哪个渠道的“点击量”“转化率”高——比如抖音职场号的转化率是8%,小红书是3%,那我就把钱都砸到抖音上!
你看,这样一来,我就不会“乱撒网”了——钱都花在“能捞到鱼”的池子里!
第4步:别“守株待兔”——策略要“活”,得跟着数据变!
我以前做促销活动,跟“刻在石头上”似的——定了个“满20减5”,就想着“这活动能做一个月”,结果前三天订单涨了,后面就掉了,用户反馈“门槛太高”,我还没反应过来,等改的时候已经亏了几千块!
那会我才明白:**策略不是“死的”,是“活的”——得像开车一样,盯着路况随时打方向盘!**
现在我做活动,都会“实时盯数据”:
1. **用工具盯**:打开京东商智、友盟这些软件,实时看订单量、流量来源、用户反馈——比如上午10点,我发现“满20减5”的订单量掉了,赶紧看用户评论,有人说“门槛高”;
2. **当天就改**:我当天就把活动改成“满15减5”,结果下午订单就涨了10%;
3. **做AB测试**:比如做两个活动(A是“满15减5”,B是“买一送一”),放到不同渠道,看哪个效果好,就加大哪个!
你看,策略“活”了,业务才会“活”——别等“撞墙”了才改,要“闻风而动”!
第5步:别“稀里糊涂”——每周都要“复盘”!
我以前做业务,跟“没头苍蝇”似的——每天忙得要死,却不知道“忙啥”,每周结束了也不总结,结果同样的错犯了三次!比如带电品类的宣传,第一次没戳中“省空间”的痛点,第二次又犯同样的错,第三次才改过来,亏了几万块!
后来我学会了:**每周都要“复盘”——把做对的留住,做错的改掉!**
现在每周五下午,我都会做“复盘四步”:
1. **拉数据**:把这周的销售、流量、用户反馈全拉出来——比如带电品类卖了10万,涨了5%;流量主要来自抖音职场号;用户反馈“省空间”的宣传很戳心!
2. **找问题**:比如这周百货自营卖得不好,是因为进的“高端纸巾”不对?还是宣传没到位?
3. **总结经验**:比如“宣传戳中‘省空间’,销量就涨”——下次继续用!“进高端纸巾卖不动”——下次砍了!
4. **定下周计划**:比如“下周把带电品类的宣传重点改成‘省空间’,加大抖音职场号的投放;百货自营换成‘便宜抽纸’”!
你看,复盘不是“形式主义”,是“把经验变成钱”——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,就能少亏很多钱!
最后:做新业务的“底层逻辑”——不是“赌”,是“算”!
我做了这么多年操盘,总结出做新业务的“核心”:**不是“砸钱赌增长”,是“精打细算做增长”!**
就像京东外卖带动新业务增长198.8%,不是因为他们砸了更多钱,是因为他们“算清楚了”:
– **投对地方**:把钱投到“能赚回来”的地方(比如优化促销策略,提升ROI);
– **听用户的**:降低满减门槛,满足用户“便宜”的需求;
– **选对渠道**:投到“外卖用户在的地方”(比如美团、抖音职场号);
– **策略灵活**:实时调整活动,不让“死策略”拖后腿;
– **复盘总结**:每周调整,不让同样的错犯第二次!
给你的“可复用经验”——下次做新业务,按这5步来!
如果你以后做新业务(比如外卖、新品类),别再像我以前那样“瞎撞”,按这5步来:
1. **先算账**:别乱砸钱,先看市场需要啥,自己能做啥,砍“冤枉钱”;
2. **听用户**:别自嗨,多跟用户聊,多收反馈,调整方案;
3. **选对渠道**:别乱投,选“目标用户在的地方”,小范围测试再加大;
4. **跟着数据变**:实时盯数据,不对就改,做AB测试;
5. **每周复盘**:总结经验,改掉错的,留住对的!
你看,做新业务就像“开小饭店”:
– 不是“装修得越豪华越好”(别乱砸钱);
– 不是“自己觉得好吃就卖啥”(得听顾客的);
– 不是“在大街上乱发传单”(得选顾客多的地方);
– 不是“菜单定了就不改”(得根据反馈调整);
– 不是“每天忙完就睡觉”(得总结今天卖得好的菜,明天多做)!
道理都很简单,可以前我就是“没做到”——现在做到了,业务就涨了!
我以前是“砸钱买教训”,现在把这些教训变成“方法”——希望你别再走我的弯路!
觉得有用的话,点个赞,下次做业务的时候翻出来看看,肯定能少亏很多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