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刚做GEO优化时,像个**乱摆地摊的小贩**——把产品内容堆得满满当当,结果顾客(大模型)根本找不到想要的。直到踩了3个致命坑,才摸透:**GEO优化不是“多放内容”,是“把内容摆对位置,让大模型一搜就着”**。今天我用“摆地摊改小超市”的逻辑,一步步带你走一遍,保证小白也能听懂。
**第一步:别着急“铺货”,先搞懂“顾客(大模型)怎么找东西”**
我最开始的操作巨傻:
注册了百家号、搜狐号,发了20篇产品文章,然后盯着后台刷新10次——**流量0增长**!
就像你在菜市场角落摆衣服,却没发现顾客都往门口的水果摊凑,你堆了一堆货,根本没人看。
后来才明白:得先**“摸底”**——搞清楚大模型的“搜索习惯”和“喜欢逛的地方”。具体怎么做?
– **选几个常用大模型**:比如豆包、DeepSeek(相当于你常去的菜市场);
– **搜核心问题**:比如我们是做办公软件的,就搜“XX软件协作功能好用吗?”“XX软件怎么导出文件?”;
– **看结果**:有没有我们的内容?没有的话,是“没被大模型抓到”?还是“抓了但排到10页后”?
这一步就像“卖水果前先逛菜市场”:看看顾客都问什么、往哪几个摊位凑——摸清楚了,后面才不会瞎忙活。
**第二步:把你的“主店(官网)”改成“顾客能快速找东西的样子”**
我之前的官网内容,是**“一篇长文写满功能”**——就像把苹果、橘子、香蕉堆在一个筐里,顾客要找“甜苹果”得翻5分钟。结果大模型根本“抓不到重点”,搜我们的问题,官网内容排到第10页之后。
后来我学聪明了:**把内容“结构化”**,也就是“按顾客的找法摆货”:
– **加“问答板块”**:把顾客常问的问题写成“Q&A”(比如“XX功能怎么用?”“XX产品和竞品区别?”)——相当于超市的“导购台”,顾客一问,直接指位置;
– **加“标准解读”**:把专业参数翻译成“人话”(比如“XX参数≥5”→“能满足10人同时使用”)——相当于给水果贴“甜度标签”;
– **用“小标题+ bullet point”**:把长文拆成“重点+小点”(比如“XX软件的3个优势:① 协作快 ② 导出方便 ③ 支持多设备”)——相当于超市的“促销牌”,大模型一搜就抓到核心。
改完后,我再用大模型搜“XX软件怎么导出文件?”,**官网的问答内容直接排到第3页**!
就像你把水果按“甜口/酸口”分栏,顾客一进来就喊“我要甜苹果”,你直接指“左边第二个筐”——效率翻3倍。
**第三步:选对“摊位(平台)”,比多摆摊位重要10倍**
我之前以为**“开越多账号越好”**,结果搜狐号的内容被大模型搜出来了,百家号的却没动静。
后来查资料才懂:**不同大模型对“内容源”(比如搜狐、百家号)的“信任度”不一样**——就像菜市场里,靠门口的摊位(搜狐)顾客必经之路,角落的摊位(百家号)根本没人走。
怎么选对“摊位”?
– **评估平台权重**:比如测试后发现,搜狐号的内容被豆包搜出来的概率是80%,百家号只有20%——那我就把重点放到搜狐号;
– **按平台风格发内容**:搜狐喜欢“实用指南”,我就发“XX软件的3个隐藏技巧”;豆包喜欢“客观对比”,我就发“XX软件和竞品的3个区别”——相当于你在门口摊位卖“便民水果”(橘子、苹果),在里面摊位卖“高端进口水果”(车厘子),符合顾客预期。
就这一步,我把搜狐号的内容量增加50%,**大模型搜索排名从第10页提到第5页**,流量涨了25%!
**第四步:每天盯着“摊位”,随时调整“摆法”**
我之前以为**“发了内容就完事”**,结果过了一周,流量又掉了。
后来才明白:**大模型的“偏好”会变**——就像顾客上周喜欢甜苹果,这周喜欢酸橘子,你得跟着调。
怎么监控和调整?
– **用工具看数据**:比如用百度统计看“哪些内容被大模型搜出来最多?”“哪些问题搜索量涨了?”;
– **随时改内容**:比如发现“XX功能怎么用?”搜索量涨了,就把官网的问答板块置顶;搜狐号的“技巧类”内容阅读量高,就多更几篇“XX软件的隐藏技巧”;
– **排查“没被抓到的内容”**:如果某篇内容没被大模型搜到,就检查“是不是结构太乱?”“关键词没写对?”——就像你发现“酸橘子”卖得慢,把它移到入口处,再贴“今日推荐”标签。
**踩过的坑,你别再踩了**
做了3个月,我总结出3条**“摆摊真理”**,比任何技巧都管用:
1. **“摆得清楚”>“摆得多”**:你把10样东西摆整齐,比堆100样卖得还多——大模型要的是“快速找到”,不是“慢慢翻”;
2. **“选对摊位”>“多开摊位”**:你在门口摊位卖10斤水果,比在角落卖100斤还赚钱——不同平台的“权重”(信任度)不一样,别瞎铺摊子;
3. **“跟着顾客改”>“自己瞎想”**:顾客上周要甜苹果,这周要酸橘子,你就得跟着换——大模型的偏好会变,你得随时调整。
**现在我做GEO优化的流程,直接抄作业**
1. **先摸底**:用大模型搜核心问题,看有没有我们的内容,没的话查原因;
2. **整官网**:加问答、标准解读、小标题,把内容摆整齐;
3. **选平台**:挑大模型信任的平台(比如搜狐号),重点布局;
4. **盯数据**:每天看搜索排名和流量,随时调整内容。
**最后:GEO优化的本质,就是“站在大模型的角度想问题”**
其实GEO优化没那么复杂——
就像你卖水果时,会想“顾客要什么?怎么让他一眼看到?”;
做GEO优化时,你要想“大模型要找什么?怎么让它快速抓到?”。
我从“乱摆地摊”到“开赚钱小超市”,就靠这一点。你做的时候,别再犯我之前的错:**别盲目多发内容,先把内容摆清楚;别乱开账号,先选对平台**。
你做GEO优化时,有没有遇到“内容发了没人看”的情况?或者“选对平台就涨流量”的经历?评论区告诉我,我们一起避坑!
其实数字营销的底层逻辑,和摆地摊没区别——**让需要你的人,快速找到你**。想通了这点,你就能少走80%的弯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