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「教邻居阿姨做红烧肉」的思路,把这次AI实操的坑和经验掰碎了讲——**像聊家常一样,带你从「完全摸不着北」到「一步步把AI用对」**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?想帮企业找增长办法,盯着一堆数据表格:
我用Excel拉了3天数据,把「广告收入」「游戏下载量」「用户留存率」列了满满3页,结果还是抓着头想:**这些数我都认识,可怎么让它们涨啊?**
那时候我和你一样,觉得「AI是万能药」——别人说AI能做广告素材,我就赶紧装了个AI工具;别人说AI能做游戏角色,我就往游戏里塞了个AI队友。结果呢?
– 广告素材做出来像「模板批发」,用户看都不看;
– 游戏里的AI队友只会站着打枪,玩家说「比我家猫还笨」;
– 折腾了一个月,数据没涨就算了,还掉了点。
直到我蹲在电脑前翻腾讯财报里的「用户反馈」——**原来不是AI没用,是我没把AI往「业务的疼处」贴**。
接下来,我带你「现场还原」:我是怎么把AI「用对」的?
就像你学做红烧肉,得先搞清楚「肉要选五花」「糖要炒到琥珀色」,而不是随便丢块肉就煮。我后来总结了4步,每一步都像「炒菜试咸淡」——**做一步、看一步、改一步**。
第一步:先想「业务缺啥」,再想「AI能补啥」(别瞎跟风)
之前我犯的最大错是:**见别人用AI我就用,根本没问自己「我需要吗?」**
后来我改了:先把腾讯的业务拆成「两块蛋糕」——
– **第一块:微信生态里的广告**(比如朋友圈广告、小程序广告):疼点是「素材没人点,投放不准」;
– **第二块:游戏业务**(比如小游戏、射击游戏):疼点是「AI队友太傻,新场景太少」。
然后问自己:**AI能帮这两块蛋糕解决啥问题?**
– 广告:AI能不能根据用户喜好,自动做「贴脸」的素材?比如宝妈喜欢「能领红包的小游戏」,上班族喜欢「10秒放松的消消乐」;
– 游戏:AI能不能做「像真人一样」的队友?比如你快死的时候,AI会喊「我挡着,你吃药!」,而不是傻站着开枪。
这一步就像「你要给孩子做早餐」——先想「孩子爱吃鸡蛋灌饼」,再想「我能不能用平底锅把饼煎脆点」,而不是「别人做包子我也做包子」。
第二步:AI做出来的东西,得「试吃」了再端上桌(别浅尝辄止)
一开始我用AI做广告素材,直接输「好玩的小游戏」,结果AI出了张「卡通人物跳来跳去」的图——**谁看了都不想点**。
后来我改了:给AI「加条件」——
比如想吸引「宝妈」,我就输:「宝妈抱着孩子玩小游戏,旁边写‘趁娃睡觉玩5分钟,赚杯奶茶钱’」;
想吸引「上班族」,就输:「白领在工位上玩消消乐,旁边写‘摸鱼10秒,解压又赚钱’」。
结果AI做出来的素材,点击率从0.5%涨到了3%!
游戏里的AI队友更搞笑——一开始只会「开枪」,玩家说「跟块木头似的」。后来我给AI「加技能」:
– 你掉血的时候,AI会喊「快躲起来,我帮你打!」;
– 你死了,AI会跑过来「拉你复活」;
– 你赢了,AI会说「牛啊,带我躺赢!」。
结果玩家反馈:「这AI比我现实里的队友还靠谱!」游戏留存率涨了15%。
这一步就像「你煮红烧肉」——第一次盐放多了,赶紧加点糖;第二次糖放多了,赶紧加点酱油,**不是煮完就完事,得尝了再调**。
第三步:投放的时候,得「盯着人」而不是「盯着流量」(及时调整)
我一开始用微信广告平台推小游戏,定向「所有微信用户」——花了1000块,只带来50个下载。
后来看数据发现:**20-30岁的女性,经常刷朋友圈、玩过消消乐**,下载率是普通用户的3倍!
我赶紧把定向改成这群人,还加了「朋友圈互动广告」——用户刷到广告,**点一下就能直接玩**(不用跳转到应用商店),结果1000块带来200个下载!
游戏里的射击游戏更坑——一开始在应用商店推「超爽射击」,下载量一般。后来我改成「AI队友带飞,新手也能吃鸡」,还加了「新手福利」:**注册就送「AI神队友」,帮你挡子弹、捡装备**,结果下载量涨了两倍!
这一步就像「你发朋友圈」——一开始写「今天吃了饭」没人理,后来改成「今天吃了楼下超辣的火锅,辣得我喝了三瓶水」,点赞的人就多了——**得盯着「谁会看」,而不是「谁都看」**。
第四步:每天盯着「三个数」,不对就改(别等问题变大)
我现在每天下班前,都会盯着电脑屏幕看三个「救命数据」:
1. **广告的「点击率」**:有没有人点你的广告?(比如3%是正常,掉到1%就得改);
2. **游戏的「次日留存」**:有没有人第二天再来玩?(比如20%是正常,掉到10%就得调);
3. **收入**:赚了多少钱?(比如昨天赚1万,今天赚5000,就得找原因)。
举个例子:
有天广告点击率从3%掉到1%,我查了一下——**那天是周一,大家都在上班,没时间看广告**!
我赶紧把广告投放时间改成「中午12点-1点」(大家吃饭刷手机)和「晚上8点-10点」(下班躺沙发),结果第二天点击率又回到3%。
再比如游戏里的「生存模式」,次日留存只有10%,我看用户评论说:「太难度了,死了就没了!」
我赶紧加了「AI队友复活」功能——**你死了,AI队友能把你拉起来**,结果留存率涨到25%!
这一步就像「你种多肉」——每天得看土干没干,叶子有没有皱,**等多肉死了才发现,就晚了**。
最后,我想跟你说:AI不是「魔法棒」,是「菜刀」
我之前以为「用AI」就是厉害,后来才明白——**「用对AI」才是厉害**。
比如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,之前增长慢,是因为用户觉得「查账单麻烦」,后来用AI做了「智能账单」:自动分类消费(比如「奶茶花了500块」「房租花了3000块」),还提醒「这个月超支了,要不要省点?」,用户觉得贴心,业务就涨了。
再比如小游戏,之前没新场景,用AI做了「朋友圈互动广告」:用户刷到广告,点一下就能直接玩,不用下载,新场景就有了。
其实核心就一句话:**AI不是「为了用而用」,是「为了解决问题而用」**——就像你用手机付钱,不是为了「装酷」,是为了「不用带现金」;你用AI做素材,不是为了「说起来厉害」,是为了「让更多人点广告」。
总结:以后遇到增长问题,你可以这么做
如果你也遇到「业务涨不动」的问题,别慌,按这四步来:
1. **找疼点**:先想「我的业务缺什么?」(比如广告没人点,游戏留不住人);
2. **贴AI**:再想「AI能帮我补什么?」(比如AI做贴用户的素材,AI做聪明的队友);
3. **小范围试**:先投1000块广告,先做一个AI队友,看效果;
4. **盯着改**:每天看数据,不对就调(比如点击率低,就改素材;留存率低,就改玩法)。
其实AI没那么复杂,它就是个「工具」——**就像你用菜刀切菜,用对了能快十倍,用错了会切到手**。
最后问你个问题:你有没有过「用AI踩坑」的经历?比如用AI做素材没人点,或者用AI做游戏角色玩家不喜欢?评论区跟我聊聊,我帮你想想办法~